萦山
在今广西平乐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7平乐县: “萦山在县南一十里。山有木客。” 《寰宇记》卷163平乐县: “木客,郭仲产 《湘州记》: 平乐县萦山多曲竹,有木客形似小儿,歌哭行坐衣服不异于人,而能隐形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84平乐府: 萦山 “山势萦回曲折,上有九峰,曰: 高岩、羊栏、月岩、兜鍪、马鞍、跨镫、石旗、石剑、丫髻。险不可陟”。
在今广西平乐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7平乐县: “萦山在县南一十里。山有木客。” 《寰宇记》卷163平乐县: “木客,郭仲产 《湘州记》: 平乐县萦山多曲竹,有木客形似小儿,歌哭行坐衣服不异于人,而能隐形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84平乐府: 萦山 “山势萦回曲折,上有九峰,曰: 高岩、羊栏、月岩、兜鍪、马鞍、跨镫、石旗、石剑、丫髻。险不可陟”。
十六国后凉改仓松县置,为昌松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。北魏改名温泉县。北周复改昌松县。隋开皇初改为永世县,后复名昌松县,仍属武威郡。唐属凉州,乾元后陷于吐蕃。古县名。十六国后凉改苍松县置,并置郡,
又名石大兴安岭。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之斯塔诺夫山脉,为勒拿河与黑龙江之间分水岭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8:外兴安岭在“(黑龙江)城东二千五百里”。17世纪中叶, 沙俄殖民主义者波雅尔科夫、哈巴罗夫
在今山西黎城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九年(394),后燕慕容垂伐西燕,“西燕主永闻之,严兵分道拒守,聚粮台壁”,垂陈于其南,一战破之。在今山西省黎城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九年(394
今广西平乐县东榕津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平乐县: 鲁溪江 “在府东。源出鲁溪山之分水塘,流经平乐县东乐乡曰鲁溪江,出龙平巡司曰涝源江”。
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置,治所在交城县(今山西交城县)。天圣元年(1023)改为交城县。明道二年(1033)复置,宝元二年(1039)属太原府。金废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置,治交城县(今山
清置,属太仆寺。驻地在齐齐尔汉河(今内蒙古丰镇市北饮马河)。乾隆间移马莲渠地方(今河北张北县马蓝渠)。《清一统志·牧厂》:太仆寺右翼牧厂“在张家口西北三百十里齐齐尔汉河。东西距一百五十里, 南北距六十
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崖城镇西保港镇。明正德 《琼台志》 卷6崖州: 保平港 “在州 (治今崖城镇) 西五里。水自五指流经后河,至此会潮入海”。
在今河南淇县西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初平四年 (193),“绍乃出军,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,讨干毒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河南省淇县西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东汉初平四年(193年)袁绍出兵,“入朝歌鹿肠山苍岩
①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刘武官乡西北城子后南(魏王城)。地节四年(前66)尝封史高为侯邑。东汉建安末为乐陵郡治。三国魏属乐陵国。南朝宋仍为乐陵郡治。北魏永平二年(509)移治
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七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2盐亭县:龙固山“高四里,四面悬绝,可以固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