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莫高窟

莫高窟

俗名千佛洞。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。《敦煌录》: “ (沙) 州南有莫高窟,在州二十五里。” 上下五层,高低错落,南北长约1600米。据武周圣历元年(698) 《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》 记载,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(366),到唐代武则天时,已有窟室千余龛,后不断建造和重修,至今仍保留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等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,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,彩色塑像二千四百一十五身,唐、宋木构建筑五座,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,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 发现藏经洞后,洞内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、伯希和、华尔纳、鄂登堡等人盗窃和破坏。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,进行修复、保管和研究工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,对所有洞窟进行全面维修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俗称千佛洞。在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千米处。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,上下5层,高低错落,鳞次栉比,南北长1600多米。据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《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》记载,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(366年),至唐武则天时,已有窟室千余龛。今尚存有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,壁画4.5万多平方米,彩塑2415身,唐、宋木构建筑5座,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。是一处由建筑、绘画、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宫殿。石窟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、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。窟外原有殿宇,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。窟最大者高40余米,30米见方;最小者高不盈尺。造像均为泥质彩塑,有单身像和群像。佛像居中心,两侧侍立弟子、菩萨、天王、力士,少则3身,多则11身。最大者高33米,小者10厘米。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,神态各殊。壁画内容有佛像、佛教史迹、经变、神话、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。最古的地图《五台山图》达40多平方米。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《张议潮夫妇出行图》,构图精细,栩栩如生。窟内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,可构成长达25千米的画廊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发现藏经洞后,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,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。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,进行修复、保管和研究工作。建国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,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。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。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,已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莫 高 窟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慧寺

    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外魏公村。为明正德八年(1513)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。现存主殿大悲殿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。殿内原有大佛高五丈,故又名大佛寺。现大佛已被毁,两侧的二十八尊诸天像及塑像后描绘世俗百相的壁画仍

  • 金城江

    即今广西龙江上游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河池州: “东有金城江,下流合于都泥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河池州: 金城江在 “州东五十里。源出贵州界,下流入都泥江。《宋志》: 宜州所领有羁縻金城州,盖因江

  • 东台县

    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)析泰州东北境置,属扬州府。治所即今江苏东台市。以东台场为名。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。1927年直属江苏省。1987年改设东台市。古旧县名。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析泰州东北境

  • 邛崃关

    亦作邛郲关。隋大业十年(614)置,属严道县。在今四川荥经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。唐置邛崃守捉于此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符元年(874),“南诏乘胜陷黎州,入邛崃关,攻雅州”。即此。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凰

  • 容琼县

    唐贞观十三年 (639) 析琼山县置,属琼州。治所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。贞元七年 (791)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十三年(639年)置,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海区西,属琼州。贞元七年(791年)废。

  • 易笼县

    元至元二十六年 (1289) 置,属禄劝州。治所在今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七十二里云龙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 “县境有二水,蛮语谓洟为水,笼为城,因此为名。” 明洪武十七年 (1384) 废入州。古

  • 龙江书院

    在今江西宁冈县城龙江河畔。建于清道光十三年(1833)。1927年10月,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,在书院中厅举办军官教导队,训练部队连排长和地方区赤卫队长。1928年4月28日,毛泽东和朱德在

  • 目夷亭

    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木石镇。《左传》:襄公四年(前569),“冬十月,邾人、莒人伐鄫,臧纥救鄫,侵邾,败于狐骀。”杜注:“狐骀,邾也。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台亭。”《路史·国名纪》 在商氏后“目夷”条下记:“

  • 宝水

    在今广西上林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上林县: “宝水在县西南十五里。有陂堰可溉田。”

  • 通济堰

    ①南朝梁修。在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四十八里堰头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 松阳县: 通济堰,“《志》 云: 萧梁时詹、南二司马始创此堰,宋元祐以后不时修筑,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茸治,以溉松、遂二县之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