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苕溪

苕溪

①一名苕水。即今浙江省北部注入太湖之苕溪。为本省七大水系之一。《元和志》 卷25湖州乌程县: “霅溪水一名大溪水,一名苕溪水,西南自长城、安吉两县东北流,至州南与余不溪水、苧溪水合,又流入太湖,在州北三十五里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94: “以其两岸多生芦苇,故名苕溪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89浙江总序: “苕溪有二源,一出天目山之阳,经杭州府临安县西,绕县南而东入余杭县界,又东流经余杭县治南,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。自源徂流,凡百八十里,始通舟楫,又东北入湖州府德清县境,经县城东南,又北经府城南,合诸溪之水,汇为城濠,此苕溪之东派也。其一源出天目山之阴,经孝丰县东南,又北流经安吉州西,折而东经长兴县南境,至府城西,亦谓之苕溪,此苕溪之支派也。两溪汇流,由小梅、大钱二湖口入于太湖。” 自唐以来,为浙江北部重要漕运河道。

②今浙江湖州市 (旧名吴兴县) 之别称。以境内有苕溪而名。南宋胡子寓居于此,自号苕溪渔隐,著有 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。


旧吴兴县(今浙江湖州市)的别称。因境内苕溪得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精河台

    亦作晶河台。在今新疆精河县西。清道光《新疆识略》 卷2库尔喀喇乌苏: 精河台 “西至托里台九十里”。

  • 司马河

   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莱芜县:司马河“源出县东北二十里大室山,西南流入于汶水”。

  • 乾溪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通化乡西甘溪。后废。

  • 昌门县

    唐永泰元年 (765) 置,属歙州。治所在今安徽祁门县西。《元和志》 卷28祁门县: “本古昌门地,汉黝县之南境,永泰元年草贼方清于此伪置昌门县,以为守备。” 二年 (766) 改为祁门县。

  • 易州

    隋开皇元年 (581) 置,治所即今河北易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8易州: “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。” 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易县为州治。大业初改为上谷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名易州,天宝元年

  • 冯家村

   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北永乡北冯家村。1937年8月在此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,通过了《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》和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》,制定了全面抗日路线,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,建立

  • 浭水

    又名庚水。 即今河北遵化市南之��河, 为蓟运河上游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右北平郡无终县 (今天津蓟县): “浭水西至雍奴入海。” 即此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 谓之庚水。古水名

  • 太平山

    ①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“太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。有太平营,南北两山,云营二里许,滦河回绕,凭高可眺。”②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8:太平山在“厅城东一

  • 马鞍寨

   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通江县:马鞍寨在“县东七十里”。

  • 占州

    唐永徽二年(651)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