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冢戍
即寒冢戍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汉源镇北五斗咀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普安县: “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,在县东北五十三里。亦名空冢戍,晋 (魏) 钟会军于此,既度剑阁,居死地,遂掘冢决为死战。既无所埋,故曰空冢。后魏改名开远戍。”
即寒冢戍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汉源镇北五斗咀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普安县: “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,在县东北五十三里。亦名空冢戍,晋 (魏) 钟会军于此,既度剑阁,居死地,遂掘冢决为死战。既无所埋,故曰空冢。后魏改名开远戍。”
北宋乾德三年(965)改胤山县置,属利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南一百三十里。熙宁三年(1070)废入嘉川县。古县名。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改裔山县置,治今四川省广元市东南。熙宁元年(1068年)废。
亦名殑伽河。即今印度东北之恒河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上·天竺国》: 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,都城曰茶镈和罗城,滨迦毗黎河”。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8: “殑伽河南有故城,周七十余里。……昔者人寿无量岁时,号拘苏摩
①即苏示县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嶷传》:后主时为越嶲郡太守,“苏祁邑君冬逢、逢弟隗渠等,已降复反。嶷诛逢”。②北周天和三年(568)于废苏示(祁)县置,为亮善郡治。治
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北四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兴化府莆田县: 荻芦溪 “源出仙游县游洋溪,流入境合诸溪涧之水,分二流,一自汉沧溪合延寿溪,一自龙港会迎仙港入海,曰南荻芦溪; 又有北荻芦溪,在府西北百里
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南五十里旧乐陵。北宋熙宁二年 (1069) 乐陵县迁治于此。明洪武二年(1369) 徙废。古镇名。即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旧乐陵。北宋熙宁二年(1069年),乐陵县徙治于此。
即今浙江宁波市北十二里庄桥镇。旧属慈溪县。清雍正《慈溪县志》卷1:庄桥市在“县东南四十里”。
北魏延和元年(432)改代尹置,治所在平城县(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)。太和十七年(493)改为代郡。北魏延和元年(432年)改代尹置,治万年县(即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)。太和十七年(493年)改代郡。
1928 年改毛目县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即今甘肃金塔县东北鼎新镇。1956年并入金塔县。旧县名。1928年由毛目县改名,取更新之意。治今甘肃省金塔县东北鼎新。1956年撤销,并入金塔县。
又名大涤山。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与临安县交界处。《晋书·郭文传》:“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。”即此。古山名。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南大涤山。岩洞泉石,奇胜无穷。《晋书·郭文传》:“洛阳陷,
一名大隧山。在今河南长葛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一》:大隧山“高二十余仞,长七八里。其中断处为大隧涧。两崖壁立,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”。即“大隧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