硖口山
又名上河峡、青山峡、峡石山、大石山、青铜峡。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7宁夏卫: 峡口山“在卫城西南一百四十里。两山相夹,黄河经其中。一名青铜峡。上有古塔一百八座”。
又名上河峡、青山峡、峡石山、大石山、青铜峡。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7宁夏卫: 峡口山“在卫城西南一百四十里。两山相夹,黄河经其中。一名青铜峡。上有古塔一百八座”。
①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北八十里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瓦屋山“形连亘,两崖稍隆起,宛如屋状”。李白《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》诗:“朝登北湖亭,遥望瓦屋山。”即此。②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二百里,与荥
西魏废帝元年 (552) 置,属宁州。治所在帖夷县 (今四川南坪县东南一百里)。辖境范围在今四川南坪县东南及甘肃文县部分地。恭帝二年(555) 改为昌宁郡。
即今山东夏津县东北东李官屯镇。民国《夏津县志》卷2:李官屯在“城东北三十里”。
①北宋置,属什邡县。在今四川什邡县西鸭子河西岸民主乡金羊村。②即今安徽东至县东北长江东岸吉阳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东流县:“有香口镇巡检司,后移于吉阳镇。”(1)古镇名。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北
即西班牙。此国于1571年至1898年侵占菲律宾的吕宋岛,故称大吕宋,而以小吕宋称今吕宋岛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有专条记述。
即今河南社旗县南二十六里青台镇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元和十二年 (817) 讨吴元济,“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淮西青台城。拔之”。即此。
在今广西平乐县南桂江西岸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平乐县:大瑶冲“在府江西岸。西至荔浦县四十里,为分界处也。瑶僮多出没于此,因名。今设兵戍守”。
①唐载初元年(689)改真源县置,属亳州。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。神龙元年(705)复为真源县。②北宋大中祥符五年(1012)改曲阜县置,属兖州。治所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十里旧县。金天会七年(1129)复名曲
又作长岭、天门岭。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,延伸至吉林省东北部之张广才岭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8敦化县: 嵩岭 “俗名张广才岭,嘉庆年间改今名。在县城西北一百八十里,即吉林东之长岭也。南接英 (额)
即今浙江泰顺县北境的飞云江南源洪口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泰顺县:仙居溪“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。源出县西北诸山,东流经此,又经县东四十里……经龙斗山下,抵瑞安县界, 入于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