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公山
又名象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十二年(1275),张世杰等以舟师驻焦山东,“阿术登石公山望之,舶舻连接,旌旗蔽江, 曰:‘可烧而走也’”。即此。
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江畔,与焦山对峙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宋两淮镇将张世杰等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,元将阿朮登此山望之,旋大败宋军于江中。
又名象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十二年(1275),张世杰等以舟师驻焦山东,“阿术登石公山望之,舶舻连接,旌旗蔽江, 曰:‘可烧而走也’”。即此。
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江畔,与焦山对峙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宋两淮镇将张世杰等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,元将阿朮登此山望之,旋大败宋军于江中。
一作阿尔湖。即今新疆阿图什市北阿湖乡。清道光《新疆识略》卷3喀什噶尔:阿尔瑚在“城东北八十里”。
在今辽宁沈阳市南四里。古名小沈水。源出沈阳城东关观音阁涌泉,东南流入浑河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一》:沈水“在承德县南四里。俗名五里河。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,流入浑河。旧名小沈河。辽、金沈州,元沈阳路,
在今山西河曲县南约三十里黄河东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河曲县: 河曲营堡 “宣德四年置,万历二年及七年增修,周二里有奇”。
在今云南石屏县东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临安府》: 菜玉山 “产石碧润如玉,谓之菜玉。下有石碧涧”。
即今上海市杨浦区东北部沈行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上海县东北有“沈行”。
在今广东紫金县东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永安县: 闻麖嶂 “本名簾紫嶂。宋末帝昺航海,丞相文天祥收败卒屯此,夜闻黄麖鸣,遂徙南岭。其寨址阶石尚存,相连者曰山谷嶂”。在今广东省紫金县东。本名
西汉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古城寨。西晋属南阳国。南朝宋属南阳郡。后为西汝南、北义阳二郡治。北魏属南阳郡。孝昌中为舞阴郡治。隋开皇初改为显冈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
明置,属海州卫。即今辽宁盘山县东南沙岭镇。明《辽东志》卷2:沙岭驿“在(海州)卫西八十九里”。《明史·王化贞传》:天启间,化贞“遇大清兵平阳桥。锋始交,(孙)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,镇武、闾阳兵遂大溃
在今河北怀来县 (沙城) 东南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“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。 盖齐桓公霸世,北伐山戎,过孤竹西征,束马悬车,上卑耳之西极,故水受斯名也。水源出沮阳县东,而西北流入清夷水。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置,为澂江路治。治所在今云南澄江县西三里旧街子。二十六年(1289) 降为县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置,治今云南省澄江县,属澂江路。二十六年降为河阳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