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温水镇

温水镇

金置,属文登县。即今山东威海市东南温泉镇。


(1)在山东省平邑县中北部。面积5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温水,人口1.6万。明初建村,因村西有温泉东流故名。1945年北部村庄属蒙山县,南部村庄属费县。1946年费县改称平邑县。1952年撤销蒙山县,分属平邑县三、八、十、十一区。1958年撤区,大部分村庄属铜石乡;同年冬,分属火箭、元帅、光明公社。1959年分属铜石、柏林、东阳公社。1984年分属铜石、柏林、平邑、东阳区。1985年撤区建温水乡,1994年建镇。浚河流经。有上泉、老虎泉、张家泉等多处泉水。产小麦、玉米、甘薯、花生、苹果、大蒜。有地毯、绣花、石料、家具等厂。兖石铁路及327国道经此。古迹有堡前庄商周文化遗址。(2)在贵州省习水县西北部。面积169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温水场,人口4740。原址大木林村有一泉,冬暖夏凉,镇以泉名。清乾隆二年(1737年)迁移今址,三年设遵义府温水经历,二十年设温水汛。道光十二年(1832年)置温水理民经政厅。1914年于此置温水分县。1915年为习水县治,旋迁官渡镇。1932年置温水镇。1950年习水县人民政府迁此,1951年县治迁东皇殿。1953年分置温水镇及文星、楼底、梨园、典脚、大水、下坝、罗汉、目里乡。1958年并建红旗公社和团结公社。1961年后分置温水、平原、典足、大水、目里乡。1983年增置温水镇。1992年以一镇五乡合并置温水镇。喀斯特地貌发育。产稻、玉米、高粱、烤烟、油菜籽。有罐头食品、棕丝、制糖厂及五金、竹棕器等手工业。为县东部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,物资集散地。桐赤、温赶公路在此交会。(3)在陕西省陇县北部偏中。面积153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把关口,人口670。镇以境内温水河得名。镇区唐宋时曾驻兵把守,故名把关口。1949年设把关口乡,1958年改温水公社。1984年改乡,1997年设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,盛产核桃、柿子、烟叶。有面粉、综合加工、机砖等厂。宝平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灵溪

    ①始丰溪支流。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8天台县:灵溪“在县西北三十里。孙公绰赋云:‘过灵溪而一濯’是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台州府一》“铜溪”条下:灵溪“在(天台)县西北十五里。源出百丈岩, 东流

  • 白荡

    又名白家田。在今江苏昆山市南三十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长洲县:白荡“西连双洋荡,又西接陈湖,南连朱沙港,汇为巨浸,下流注淀山湖”。

  • 矣波海

    即今云南蒙自县与个旧市间之大屯海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矣波海“中多鱼虾海菜”。

  • 湘峡山

    在今广东高要市西北大小湘水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 湘峡山在 “府西三十余里。高数十仞,周八里。群峰列峙,江经其中,形类潇湘。其东五里为小湘峡。宋皇祐四年,侬智高犯端州,州守李宝臣曰:

  • 沁水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:“沁水又径沁水县故城北,盖藉水以名县矣。”北齐废。②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永宁县置,属泽州。治所即今山西沁水县。大业初属长平郡。唐属

  • 永宁镇

    ①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废永宁县置,属荔浦县。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五十里。②北宋置,属汝阴县。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周显德三年(956)春正月,“壬子,帝(指周世宗)至永宁镇”。即此。

  • 邢公山

    即邢公岘。在今河南嵩县南。唐武德元年(618)李密兵败被杀于此。

  • 桃洪镇

    即今湖南隆回县治。原为邵阳县地,名桃花坪。1942年设桃洪镇。1949年隆回县迁治于此。在湖南省隆回县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97.4平方千米。人口8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浦,人口3万。又名桃花坪,

  • 武城乡

    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武城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武城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置武城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成都

    战国时蜀国都城。在今四川成都市, 与广都、新都号为三都。成都之得名,据《太平御览》卷166引《史记》曰:“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,一年成邑,二年成都,故有成都之名。”另据温少峰《试为“成都”得名进一解》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