渡云 (雲) 岭
又作墨斗岭、广仁岭。即今河北滦平县西北伊逊岭。《辽史·地理志三》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: “过乌滦河东有滦州,又过黑摸斗岭,一名渡云岭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承德府》: 广仁岭 “即古墨斗岭。岭之西南为滦平县界,自滦平县至热河,为辇路必经之地”。
又作墨斗岭、广仁岭。即今河北滦平县西北伊逊岭。《辽史·地理志三》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: “过乌滦河东有滦州,又过黑摸斗岭,一名渡云岭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承德府》: 广仁岭 “即古墨斗岭。岭之西南为滦平县界,自滦平县至热河,为辇路必经之地”。
①在今江苏句容县北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戍山“在句容县北六十里。周回一十一里,高一十五丈,北临大江。俗传沈庆之屯兵于此,因以戍名”。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长兴县:戍山在“县西三里,
即今山东沂水县北高桥镇。清道光 《沂水县志》 卷2: 高桥集 “距城五十里”。
清代称康家庄堡。即今山东高密市西北十五里康庄镇。
①三国吴的别称。因地处江东,故世称东吴。《文选》左思《咏史诗》:“志若无东吴。”刘渊林注:“东吴,谓孙氏也。”②苏州府的别称。明周祁《名义考》:“苏州,东吴也。”也泛指太湖流域全境。(1)三国吴的别称
今浙江衢州市的别称。《明一统志》卷43衢州府:三衢,“《吴会须知》:以路通三越,故名”。
即六门堤,亦名鹿门堤。在今河南邓州市西三里。《水经·湍水注》:“湍水又径穰县为六门陂。汉孝元之世,南阳太守邵信臣,以建昭五年断湍水,立穰西石堨,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,故号六门堨也。溉穰、新野、昆
唐至德二载(757)以蜀郡为玄宗“驻跸”之地升为成都府,建号南京。上元元年(760)撤销京号,为剑南四川节度使治。治成都县、蜀县(后改华阳县,今四川成都市)。宋为成都府路治。蒙古入蜀改为成都路。明复改
一名留福集。即今河南沈丘县(槐店镇)南七十五里留福镇。明嘉靖《沈丘县志》:“刘虎集,在治(今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)南十五里。”
对四条独流入海在大川江、河、淮、济的总称。唐徐坚《初学记》卷6引《穆天子传》曰:“河与江、淮、济三水为四渎。”《史记·殷本记》:“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。四渎已修,万民乃有居。”西汉刘向《说苑
在今甘肃秦安县北。《晋书·乞伏乾归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六年 (391),“苻登将没奕于遣使结好,……请讨鲜卑大兜国,乾归乃与没奕于攻大兜于安阳城,大兜退固鸣蝉堡,乾阳攻陷之”。即此。确址不详。疑在今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