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淅川县

淅川县

①北魏置,属淅川郡。治所在马蹬城 (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中)。北周废。唐初复置,属淅州。贞观八年 (634) 废。五代梁复置,属邓州。元初废。明成化六年 (1470) 复置,属邓州。徙治今淅川县西南三十四里老城镇。清初属南阳府,道光十二年 (1832) 改为淅川厅。1913年改为淅川县,属河南汝阳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61年徙治上集(今淅川县)。

②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属迁州。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境。五年 (622) 废。


(1)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在今湖北省房县境。属迁州。五年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西南部,与湖北省相邻。属南阳市。面积2798平方千米。人口73.1万。辖12镇、4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北魏置淅川县,治今淅川县城南马蹬(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),属顺阳郡。因境内淅水得名。西魏改顺阳郡为南乡郡。北周废淅川县。隋开皇初废南乡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置淅川县,为淅州治。贞观八年(634年)废。五代梁再置淅川县,属邓州。元初废。明成化八年(1472年)又置淅川县,属南阳府,治今淅川县老城。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升为淅川厅,属南阳府;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又升为淅川直隶厅,属河南省。1913年降为淅川县,属豫南道。1914年属汝阳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南阳专区。1960年迁治上集(今城关镇)。1969年属南阳地区,1994年属南阳市。地处低山丘陵区,丹江、淇河、老鹳河、滔河、刁河流经境内,中部和东南部有丹江口水库。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、花生、棉花、小辣椒、猕猴桃、龙须草、柑橘等。矿产有大理石、石膏、石英、耐火土、蓝石棉、沙金、磷等。工业有化工、冶金、采掘、工艺美术、机械、建材、印刷等。邓西公路斜贯全境,209国道斜穿西北境,丹江口水库可通航。古迹有香严寺、法海禅寺、下寺楚墓群、沟湾遗址、下王岗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连云山

    ①一名连云峪。在今辽宁盖州市西北十五里,大青河口外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盖州卫:“有连云岛,上有关。”②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青田县:连云山“有大、小二山,小连云山延袤数十里……迤

  • 大云山

   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南云山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兰溪县:大云山“在县治东南。俗名大寺山,以下有佛刹也。山不甚高,而延袤数里”。②在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西,接邵东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州府衡阳县:

  • 落丛郡

    北魏置,属东益州。治所在明水县 (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徐家坪乡明水坝村)。《元和志》 卷22鸣水县: 落丛郡 “因落丛山为名”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境。西魏时治所改名落丛县,属兴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)

  • 河西驿

    在今陕西吴堡县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吴堡县: 河西驿 “山陕往来,多取途于此”。

  • 僧塔汛

    即多云镇。今湖北罗田县东北九十四里僧塔寺镇。清置千总驻防。光绪 《罗田县志》 卷4 《兵事》: 同治三年 (1864) 五月,捻军攻占罗田县城,知县王臣弼 “临阵受伤,退保多云镇,同僧塔汛千总吴必昌招

  • 宁远文庙

    在今湖南宁远县城西南隅。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(965)。明、清两代重建。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(1873)至光绪八年(1882)时建。文庙主要建筑有大成殿、崇圣殿、戟门、棂星门、东西廊庑和泮池等。主体建

  • 行台关

    金置,在今山西垣曲县境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绛州垣曲县有行台关。

  • 喀喇哈布河

    即今新疆哈巴河县境之哈巴河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5: “额尔齐斯自哈布河西北流五十里右会喀喇哈布河,河三源并发,为古尔班柯尔河,南流二十余里,经塔布博勒齐尔卡伦东,又南流八十余里为喀喇哈布河,入于

  • 董坝

    在今四川江安县东董坝。一说今纳溪县西大渡口镇。《永乐大典》 卷2317 《泸州志》 引宋《江阳谱》: 南井耆有董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2江安县 “江安驿” 条下: “江安驿又六十五里为董坝驿。”

  • 卢循城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4广州南海县:卢循故城“在县南六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9广州:卢循城“在州南岸,状如方壶。又《番禺新志》云,卢循城在郡南十里,与广州隔江相对,今故堞隐然”。《方舆纪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