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南县

洛南县

①隋开皇五年 (585) 改拒阳县置,属商州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141洛南县: “取洛水之南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上洛郡。大业十一年 (615) 移治今洛南县东。唐属商州,显庆三年 (658) 迁今洛南县。明天启初避光宗 (朱常洛) 讳改为雒南县。1964年复改洛南县。

②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洛宁县南部析置,治西山村 (今河南洛宁县西南西山底乡)。有时在樊村 (今洛宁县西南樊村)。1949年与洛北县合并,复置洛宁县。


(1)旧县名。豫西解放区设。1947年由河南省洛宁县南部析置。以位于县南得名。1949年与洛北县合并为洛宁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东南部、华山南麓,东与河南省接壤。面积2562平方千米。人口45.2万。辖15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至三国魏为上洛县地。东晋太和三年(368年)析上洛县地于拒阳川置拒阳县,治今县东南,属上洛郡。寻废,仍为上洛县地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于武谷川(今古城镇)复置拒阳县,属上洛郡。北周于县兼置拒阳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拒阳郡;五年改拒阳县为洛南县,因县治在洛水之南,故名。大业十一年(615年)县治迁今址。唐属商州。五代梁、唐、晋、汉属华州。五代周及宋、金、元属商州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改属华州。成化十三年(1477年)复属商州。天启元年(1621年)为避光宗朱常洛之讳,改洛南为雒南。清初属西安府,雍正三年(1725年)复属商州。1914年属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商雒分区。1950年属商雒专区。1964年因雒字生僻,改雒为洛。1969年属商洛地区。2001年属商洛市。地处秦岭山地区。洛河横贯洛南盆地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、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。农产以玉米、小麦、豆类、***为主,连翘、丹参、桔梗、秦皮、菖蒲等药材产量较多。有金、银、铅、铁、钼、煤、白云石、大理石等矿,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机械、建材、化工、陶瓷、印刷、食品、酿酒、造纸等。洪箭、华洛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唐李密冢、文庙、仓颉授书故址、栖霞观古柏、玉虚溶洞、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殉难地——保安乡碾子沟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荆山洪

    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畔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周显德四年 (957),“帝 (指周世宗) 驰至荆山洪”。胡三省注: “即梁武帝筑堰之地。”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、淮河岸边。五代周显德四年(957年)周世

  • 思安塘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思安塘在 “府西南三十里”。

  • 南长乐县

    东晋太元十五年 (390) 侨置,为南汉中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境。南齐属南阴平郡。梁废。

  • 石门街

    ①在今江西万年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饶州府万年县:石门街“在县(今青云镇)东南。水陆俱接贵溪县之神前街,亦与余干、安仁接界。为盗贼出没处,有巡司”。②即今江西波阳县北石门街镇。西晋广晋县治此。后降

  • 吴城站

    元置,在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。地当赣江入鄱阳湖之口。

  • 山丹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改山丹州置,属陕西行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山丹县地。清雍正二年(1724)降为山丹县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甘肃省山丹县。属陕西都司,后属行都

  • 江龙场

    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江龙镇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5镇宁州:“东南至普定县江龙场界三十五里。”“江龙”系布依语音译,意为山梁上的寨子。

  •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平头乡。明洪武七年(1374)改为平头著可长官司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。属思州安抚司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改为平头著可长官司。

  • 陇坻

    又名陇坂、陇山、陇首。即六盘山南段的别称。在今陕西陇县、宝鸡县与甘肃清水县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间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右有陇坻之隘,隔阂华戎。”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建武八年(32),“来歙从山道袭得略阳

  • 石柜阁

   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二十五里。唐杜甫《石柜阁》诗:“石柜曾波上,临虚荡高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