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泰和县

泰和县

①隋开皇十一年 (591) 改西昌县置,属吉州。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。大业间属庐陵郡。大业八年 (612) 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为南平州治,八年 (625) 改太和县,改属吉州。贞观初还旧治,贞元三年 (787) 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。明洪武初复改泰和县,属吉安府。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。1926年直属江西省。

②北宋宣和中改万寿县置,属顺昌府。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八里旧县镇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并入颍州。元大德八年 (1304) 复置,改为太和县,移治今太和县。


(1)古县名。北宋宣和三年(1121年)改万寿县置,治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原墙镇。属顺昌府。金属颍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,大德八年(1304年)复置,改名太和县,移治今址。(2)今县名。在江西省中西部。属吉安市。面积2666平方千米。人口51.3万。辖16镇、6乡。国有武山综合垦殖场驻境内。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。汉属庐陵县地。三国吴析庐陵县地置西昌县,治今县城西文溪村一带。属庐陵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更名安丰县。十一年以“地产嘉禾,为和气所生”更名泰和县。属吉州。大业三年(607年)属庐陵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为南平州治。八年州废,称太和县,属吉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属庐陵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属吉州。贞元三年(787年)徙治于今址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县为州,属吉安路。明复降州为泰和县,属吉安府。清仍明制。1912年属江西省,1914年属庐陵道,1927年复属江西省。1939—194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曾驻县境中部上田村。1949年属吉安专区,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,1979年属吉安地区,2000年属吉安市。地处吉泰盆地南部,赣江纵贯县境中部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薯类、豆类、芝麻等,为全国商品粮、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省重点油菜籽、甘蔗、花生生产区。特产泰和乌骨白羽鸡、百合、红瓜子。山地富森林,并产油茶、柑橘。有钨、铁、石灰石、瓷土、石膏、煤、钾盐等矿。工业有机械、建材、陶瓷、制糖、食品、化工、造纸、纺纱、皮革等。乌鸡补酒、乌鸡白凤丸、酱菜为优质名产。京九铁路斜贯东部,有赣粤高速公路,105、 319国道,万沙等公路。赣江水运上溯赣州,下达九江。纪念地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、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。名胜古迹有武山、杨士奇墓、快阁、龙头山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贾汪

    即今江苏徐州市东北贾汪区。津浦铁路有支线通此。

  • 谷劳砦

    在今贵州独山县南上司乡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独山州丰宁长官司:谷劳砦“在司西南。洪武二十六年,顾成讨丰宁叛苗,藩台、谷劳、摇安诸砦皆近司境”。

  • 琅邪台

    (臺) 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(夏河城)东南十里琅琊山上,可望大海。《山海经》: “琅邪台在渤海间,琅邪之东。” 郭璞注: “今琅邪在海边,有山嶕峣特起,状如高台,此即琅邪台也。”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

  • 湓浦

    又名湓水、湓江。即今江西九江市西龙开河。源出江西瑞昌县西南青山,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,北流入长江。陈舜俞 《庐山记》: 青湓山 “有井形如盆,因号盆水,城曰湓城,浦曰湓浦”。李商隐诗 《哭刘蕡》: “

  • 顺昌府

    北宋政和六年 (1116) 改颍州置,治所在汝阴县 (今安徽阜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阜阳、太和、颍上、临泉等市县地。《宋史·高宗本纪》: “兀术及宋叛将孔彦舟、郦琼、赵荣等帅众十余万攻顺昌府。” 即此

  • 梅岭堡

    北宋元丰四年 (1081) 置,属乐共城。在今四川江安县南一百二十里梅花镇。《宋史·赵遹传》: 政和五年 (1115),“晏州夷酋卜漏反,陷梅岭堡,知砦高公老遁”。即此。北宋元丰四年(1081年)置,

  • 三叉

    在今安徽肥东县南三十二里,店埠河入南肥河口处。《梁书·韦叡传》:“魏人乘胜至叡堤下,其势甚盛,军监潘灵祐劝叡退还巢湖,诸将又请走保三叉。”即此。古水名。又称三汊、三汊河。在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北。南朝

  • 塔山所

    即宁远中左千户所。在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塔山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7宁远卫: 塔山所 “在卫东五十里。宣德三年别置中左千户所于此,属宁远卫。所城周三里有奇,嘉靖三年修筑”。为明与后金争夺之要地,后金崇德

  • 辟疆园

    故址在今江苏吴县境内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二》: 辟疆园 “晋时顾辟疆之园也。王献之入会稽,经吴门,先不识主人。值辟疆方集宾友,酣燕园中,而献之游历既毕,指麾好恶,旁若无人。唐时其园犹在,顾况尝假以居”

  • 鸡栋山

    一名鸡鸣山、金鸡山。在今四川名山县西南与雅安市交界处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7雅州:鸡栋山“即古之名山也。因为名山戍,唐垂拱中以戍为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名山县,鸡栋山“在县西南十七里。一名鸡呜山”。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