沾 (霑) 益州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于磨弥部地置,属曲靖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宣威市东南六里河东营。民国 《宣威县志稿》: “命曰沾益,意盖从宽处理,使得均沾利益也。” 明属曲靖府。洪武十六年 (1383) 迁治即今宣威市。明末土官叛乱,流官知州于天启三年 (1623) 迁治交水 (今云南曲靖市北二十六里西平镇) 筑城寄治。1913年废为县。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于磨弥部地置,属曲靖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宣威市东南六里河东营。民国 《宣威县志稿》: “命曰沾益,意盖从宽处理,使得均沾利益也。” 明属曲靖府。洪武十六年 (1383) 迁治即今宣威市。明末土官叛乱,流官知州于天启三年 (1623) 迁治交水 (今云南曲靖市北二十六里西平镇) 筑城寄治。1913年废为县。
1914年改太平县置,属山西河东道。治所即今山西襄汾县西南三十二里汾城镇。以汾水为名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54年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。旧县名。1914年以太平县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四省太平县
在今广西那坡县北里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镇安府: 感驮岩在 “府西四百五十里。岩周二十余丈,内有石柱如盘,亦名盘石。岩侧有镇安峒,宋、元时镇安旧治”。
即今福建霞浦县西北太姥山。南宋《淳熙三山志》卷35长溪县:太姥山“旧名才山。《力牧录》云,容成先生尝栖之,今中峰下有石井、石鼎、石臼存。王烈《蟠桃记》:尧时有老母以蓝练为业,家于路旁,往来者不吝给之。
在今河北赤城县南雕鹗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怀戎县:“北有广边军,故白云城也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乾化三年(913),晋将李嗣源追燕将元行钦“至广边军,凡八战,行钦力屈而降”,即此。唐于故白云城置,
①北宋置,属江安县。在今四川江安县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 熙宁七年 (1074),镇压 “淯水夷” 后,提点刑狱范百禄作文 “立石于武宁砦”。即此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16江安县: “ 《志》
在今江西进贤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4南昌府进贤县:三阳水在“县北六十里。上源在县西,曰南阳、洞阳、武阳,合流经此,故曰三阳。又东北入鄱阳湖。李琯曰:进贤县之水惟以鄱阳为统会,而水之经则曰三阳”。
又名荆亭城。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南六十里。《宋书· 刘勔传》: 泰始五年 (469),汝阴太守杨文苌 “又频破虏 (指魏军) 于荆亭及戍西”。《魏书· 地形志》: 汝阴、义阳二郡宋县 “有荆亭城”。
又名空格斯郭勒。为伊犁河东源。即今新疆和静县西北,新源县、尼勒克县西南之巩乃斯河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26: 空格斯郭勒 “源出空格斯东额通古里达巴西麓,其水西北流三百余里,至都尔伯勒津西南,会特
即今安徽舒成县西南一百里晓天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在安徽省舒城县西南部、晓天河东岸。面积163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晓天,人口 2370。 相传朱元璋宿此,翌晨醒时天刚拂晓,遂以“晓天”为名
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一》: 显教山 “在浮梁县南三里。古新昌县治此。后为显教寺,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