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河东

河东

①古地区名。战国、秦、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,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。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本区西界,故有河东之称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 “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。河东凶亦然。” 即此。

②唐方镇名。开元十八年 (730) 改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,治所在太原府 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。长期领有太原府及石、岚、汾、沁、仪、忻、武等州,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,中阳、灵石、沁源、榆社、左权以北地区。兴元元年(784) 号为保宁军节度使。贞元三年 (787) 复为河东节度使。五代周广顺元年 (951) 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此称北汉。


(1)古地区名。战国、秦、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,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。因黄河经此作南北流向,本区域处于黄河以东,故名。《日知录》:“河东,山西一地也,唐之京师在关中,而其东则河,故谓之河东。”唐河东道,宋、金河东路皆在这一地区。(2)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开元十八年(730年)置河东节度使,治太原府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。为玄宗时十节度之一。领天兵、大同、横野、岢岚四军,云中守捉及太原府和辽、石、岚、汾、代、忻、朔、蔚、云、仪十州。兴元元年(784年)号保宁军节度使。贞元三年(787年)复为河东节度使。会昌后罢领朔、忻、代三州,增领麟、宪二州。五代周广顺元年(951年)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此称北汉。(3)山西省的别称。以在黄河以东得名。(4)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原西海固一带地区。曾设河东回族自治区。(5)集镇名。(1)在福建省松溪县东南部。河东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900。 位松溪东岸,因名。境内地势平坦,灌溉便利,为县商品粮基地。盛产茶叶。有制茶、粮食加工、农具等厂。有公路接小浦公路。(2)在安徽省芜湖县中部、青弋江东岸。政和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50。因处河东得名。产稻、油菜籽、棉花等。盛产鱼、虾等水产品。有农机、榨油、砖瓦等厂和渔场。殷政公路终点。为青弋江水运较为重要码头之一。(6)村名。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部。属罗村镇。人口 3710。 建于元代。因处锦川河,初名河东崖,后分为仙和庄、人和庄、河东庄。清三村合一,统称河东。有水泥、造纸等厂和渔具公司等。村东山沟有明、清砚石洞,所采砚石为“淄砚”主要原料。有公路通湖南公路。1938年1月31日,日军在该村屠杀群众275人,并将村舍烧为灰烬,制造了“河东惨案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茶陵州

    元至元十九年 (1282) 升茶陵县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即今湖南茶陵县。明初降为县。成化十八年 (1482) 复升州,属长沙府。1913年改为茶陵县。元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升茶陵县置,治今湖南省茶

  • 延水县

    ①唐神龙元年(705)改宏风县置,属延州。治所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南延水关。北宋熙宁八年(1075)废。②1934年8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延川县东部析置,治延水关(今陕西延川县东延水关镇)。1937年9月撤

  • 大田站

    元置,在今福建闽侯县西南。

  • 雒阳西苑

    东汉雒阳苑囿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。《后汉书· 顺帝纪》 载: 阳嘉元年(132),“是岁起西苑,修饰宫殿”。

  • 审坡村

    又名审婆堡。即今河北武邑县东二十五里审坡镇。明嘉靖间筑堡于此。

  • 琵琶谷口

    在今湖北郧县东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,谓之郧乡滩。……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,荆、益二州,分境于此,故谓之琵琶界也。”

  • 天井山

    ①在今安徽旌德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9宁国府:天井山“在旌德县西三十里。有飞泉激湍”。②在今浙江鄞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宁波府鄞县:天井山在“府西南七十里。下瞰深渊,上有五井,峻险难陟”。③在今

  • 龙井关

    ①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六十里。长城关隘之一。《清一统志·永平府二》:龙井关“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九十里,西接遵化州之洪山口。陡峙边外,有城,旧设把总。本朝嘉庆十六年裁”。②即今安徽潜山县东北七十里龙井乡(龙

  • 赐支

    即析支。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流域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 “舜流四凶,徙之三危,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。滨于赐支,至乎河首,绵地千里。赐支者,《禹贡》 所谓析支者也。”

  • 金肃军

    即金肃州。辽重熙十二年 (1043) 置,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城塔村古城。又称金肃州。辽重熙十二年(1043年)伐西夏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纳林。重熙十九年“夏人侵金肃军,败之”,二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