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沁县

沁县

1912年改沁州置,属山西冀宁道。治所即今山西沁县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东南部、太岳山东麓。属长治市。面积 1297 平方千米。人口17.2万。辖6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定昌镇。春秋晋铜鞮邑,为晋大夫羊舌氏食邑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年)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铜鞮、平阳、杨氏三县。“乐霄为铜鞮大夫”,即此。秦为铜鞮县,治今沁县南,属上党郡。北魏属乡郡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属沁州;大业初属上党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属沁州,故治在今县南古城村,后移今县西南故县镇,属韩州;贞观十七年(643年)改属潞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建威胜军,并移县治焉,即今县城。金天会六年(1128年)升威胜军为沁州,属河东南路。元复为沁州,属冀宁路。明洪武初废铜鞮县入沁州,属山西省。清因之。1912年设沁县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0年析置沁县、沁东县。1946年废沁东县并为沁县。1949年属长治专区。1958年襄垣、沁源、沁县三县并称沁县。1960年恢复原建制,属晋东南地区。1985年属长治市。西漳河、白玉河、迎春河、景春河、徐阳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谷子、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石膏、铝土等。工业有煤炭、机械、化工、炼焦、纺织、造纸、食品等。太焦铁路和208国道、沁洪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南涅水石刻造像、御书楼、普照寺、大云禅院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土岭隘

    在今广东乐昌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乐昌县: 黄土岭隘 “在县东三十里,路通仁化县”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 黄土岭隘,“明初置高胜巡司防守,万历中裁”。

  • 望夫石

    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抚宁县 “孤山” 条载: “ (山海) 关东八里海中有望夫石,俗名姜女坟。”集镇名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部。属孟姜镇。人口740。传孟姜女望夫所登

  • 荆姚镇

    北宋置,属蒲城县。即今陕西蒲城县西南三十里荆姚镇。在陕西省蒲城县西南部。面积98平方千米。人口5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荆姚街,人口 5370。唐建村,以荆、姚二姓得名。北宋至清均设镇,明代并设驿丞衙署。

  • 里塘宣抚司

    即理塘宣抚司。治所即今四川理塘县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里塘“层峦叠障,道路纡回,为西藏要地。有正副土司二员”。元李唐州。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内属。雍正六年(1728年)置里塘宣抚司,治今四

  • 泡桥

    在今江苏沛县西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: 泡水“又径丰西泽,谓之丰水……水上旧有梁,谓之泡桥”。或说在丰县北门外。

  • 筑阳县

    秦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谷城县东北四里。以在筑水之阳而名。东汉为筑阳侯国。三国魏复为筑阳县,属南乡郡。晋属顺阳郡。南朝宋为扶风侨郡治。北魏属襄阳郡,移治今谷城县。隋开皇初废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湖北

  • 刘公渠

    在今河北盐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沧州盐山县:刘公渠在“县西南五十里。县境旧承无棣沟下流,大小群川悉附以入海。无棣沟既塞,每以淫潦为患。万历四十二年,邑令刘子诚开渠, 自燕子口至高家湾四十三里,导

  • 凤凰川

    亦名白桃川。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郪口乡境。《寰宇记》卷87长江县:“唐上元元年以旧县不安,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。”

  • 人门

    在今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三门山。王翰《游三门记》:“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中。循河至三门,中曰神门,南曰鬼门,北曰人门。水行其间,声激如雷,而鬼门尤为险恶。舟筏一入,鲜有得脱。三门之广,约二十尺。其东百

  • 方伯堆

    一名方伯阜。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五里。《宋书·柳元景传》:元嘉二十七年(450)北伐,“庞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,去弘农城五里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烛水“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,水侧有阜,谓之方伯堆。宋奋武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