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府
清雍正八年 (1730) 于榆林卫地置,属陕西省。治所在榆林县 (今陕西榆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横山、佳县以北,长城以南地区。1913年废。
清雍正八年(1730年)于明榆林卫地置,治榆林县(今陕西榆林市)。属陕西省。乾隆后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横山县、佳县以北,长城以南地。1913年废。
清雍正八年 (1730) 于榆林卫地置,属陕西省。治所在榆林县 (今陕西榆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横山、佳县以北,长城以南地区。1913年废。
清雍正八年(1730年)于明榆林卫地置,治榆林县(今陕西榆林市)。属陕西省。乾隆后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横山县、佳县以北,长城以南地。1913年废。
在今江西德兴市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50饶州府: 洎水 “亦为鄱水之源”。《清 一统志 · 饶州府一》: 洎水 “在德兴县南。源出洎山下滩里,西流经县南,又二十里入乐安江。下流通名洎川。今乐平县亦名洎阳
即今湖北当阳县北百宝乡。《清一统志·荆州》:百宝砦“在当阳县北五十里”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部龙津路泮塘前街。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。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(1052),历代曾多次重修, 以清乾隆、同治年间进行整修规模较大。庙堂建筑独特,雕工精细。
唐贞观四年 (630) 分突厥颉利可汗左部置,属夏州都督府。侨治宁朔县 (今陕西靖边县东)。辖阿德州、执失州、苏农州、拔延州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至集宁市一线以东,东乌珠穆沁旗至阿巴哈纳尔旗、太
一名苍溪。源出今湖南常德市南八十里金霞山,东北流径善德山入沅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65引 《湘州记》 曰: “枉山在郡东十七里,有枉水出焉。”
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改苍孤砦置,属沧州。在今河北青县东。为沿边戍守处。
北魏太延二年(436)置,属岐州。治所在雍县(今陕西凤翔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凤翔、麟游、宝鸡、扶风等市县交界之地。西魏改名岐山郡。北魏太延二年(436年)置,治雍县(今陕西凤翔县东南义坞堡)。属岐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开始在济州 (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市) 境内所开的运河,至二十年 (1283) 完成。南接泗水,北汇大清河 (今黄河),即今山东运河南起鲁桥北至安山一段的前身,惟袁口以北故道在
①十六国北凉置,为凉兴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,北周并入冥安县。②北周改冥安县置,为常乐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。隋开皇四年 (584) 改为常乐县。古县名。十六国北凉置,治今甘肃省安西
在今江西都昌县附近。晋陶渊明有 《游斜川》 诗并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