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桥头镇

桥头镇

①即今江苏江宁县南桥头村。清 《江宁市政司属疆域表》: 江宁县有桥头镇。

②即周铁桥镇。今江苏宜兴市东北四十五里周铁镇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宜兴县记: “周铁桥镇在城东北四十五里。” 有巡司。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宜兴县东北有 “周铁桥镇”,“周铁桥亦名桥头,距治四十五里,为滨湖要口,旧下邾巡检驻此”。

③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北七十里桥头镇村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句容县: “桥头镇在城东北七十里。”

④即今河南社旗县西二十四里桥头镇。旧属南阳县。清光绪 《南阳县志》 卷3: “桥头,县东北五十里。”


(1)在山西省保德县中部。面积97.9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1550。传明万历年间,因郡人陈天和募建普济桥于村头,故名。1949年属保德县二区,1954年设桥头镇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2000年深沟乡并入。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。产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马铃薯、黑豆、黍子。有煤、铁、水泥、碳素、瓷厂等厂矿。公路通保德、五寨、岢岚等地。古迹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、资福寺。(2)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南部、羊肠子河南岸。面积334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 1700。 因在羊肠子河桥南头而得名。1949年属第五区,1956年设桥头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农产玉米、谷子、小麦、大豆,畜产牛、马、羊、猪。有综合加工、饲料加工、砖瓦等厂。赤乌公路经此。(3)在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南部偏西。面积101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1260。原名细河沿,又名白云寨,后为交通方便,在村头细河上架桥一座,故改今名。1956年设初级社。1984年改桥头乡。1985年置镇。细河经此。为市重要蔬菜基地之一。有玻璃、机电等厂。沈丹铁路和沈本高速公路经此。(4)在江苏省姜堰市中部、龙汊河两岸,南濒新通扬运河。面积38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2300。原名扯桥庄。因集镇起源于桥旁,故改今名。1949年为桥头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2001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、大豆、生猪和鱼虾等。有机械、农药、纺织、服装、阀门、建材、印刷、粮食加工等厂。盐靖高速公路经此。(5)在浙江省慈溪市中部。面积43.9平方千米。人口3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小桥头,人口1500。以地处里仁桥头得名。1956年合双桥、双湖、桥头乡置桥头乡,1958年改公社。原属余姚县,1979年划属慈溪县(今市)。1983年复乡,1992年置镇。产棉花、稻,特产杨梅。有轻纺、印染、机电、塑料、食品、制鞋、化纤、造纸、建材等厂。329国道经此。古迹有上林湖越窑遗址。镇南有上林湖,山清水秀,为旅游地。(6)在浙江省永嘉县西南隅,南濒瓯江。面积87.6平方千米。人口6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3620。以地处桥两端得名。1949年为桥头、坦头二乡,1956年合为桥头乡。1957年改置桥头镇,1961年改公社,1981年再置镇。1992年朱涂、白云二乡并入。境内大部为丘陵地,濒江处为平原。产稻、小麦、柑橘。有陶瓷、钮扣、五金电器、服装、表带等厂。陶瓷生产始于宋代,历史悠久。钮扣市场全国闻名,被誉为“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”。寿温公路横贯南部。瓯江通水运。(7)在安徽省明光市西部。面积52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1300。因村东头有古桥得名。1949年为艾塘、蒲岗、长山乡,1956年并为蒲岗乡。1958年属前进公社,1962年析置古沛公社。1976年设桥头公社,1983年改乡,1992年置镇。主产稻、麦、花生、豆类。有粮油、豆制品加工等厂。镇区沿公路交会处呈“丁”字形分布。集贸市场繁荣。明柳公路、104国道经此。(8)在江西省泰和县西部。面积253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圩,人口2340。宋末建圩开市,以处石桥东侧得名。1950年属津洞、桥头等乡,1956年合并为桥头乡。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置乡,2000年改桥头镇。产木材、毛竹、油茶。有林产品加工厂、手工业社和林场、水电站。319国道经此。(9)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东南部。面积107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5300。元至正年间建村。因村处石家河西岸古桥之西头,故名桥头。1950年3月由威海卫市划归荣成县,称桥头区;同年9月改称第十三区。1955年复称桥头区。1957年置桥头乡。1958年9月成立光明公社,同年10月划归威海市,改称桥头公社。1965年由威海市再次划归荣成县。1984年置桥头镇。1994年划归威海市环翠区。石家河流经,其上游有所前泊水库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花生、苹果等。有纺织机械配件、乳品、汽车大修、养殖、渔具、砖瓦、建筑等厂。石烟、俚李、威荣公路经此。(10)在河南省社旗县西北部。面积85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街,人口2660。古时有人在珍珠河石桥东头开设店铺,渐成集市,遂称桥头,亦称桥子头店。清嘉庆年间名桥头镇。同治时筑寨,更名桐源寨。民国时称桥头街,后简称桥头。1961年建公社,1983年改乡,1985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、甘薯、芝麻等。有石灰、饮料、皮鞋、农机修理、食品加工、水泥预制件、面粉等厂。郑南、南驻公路经此。(11)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。面积56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4950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建义和圩。民国初期,在义和圩旁建新圩和东桥市,三圩合称桥头。1958年置桥头公社,1983年设区,1987年建镇。四周为平原,中部为丘陵。产稻、花生、甘蔗、木薯、豆类和荔枝等。有铸钢、建材、农机、毛织、藤织、电子等厂。有公路南通樟木头接陈莞公路。古迹有凤凰亭。(12)在广东省英德市东部。面积148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街,人口2640。因驻地西侧有石桥,故名。建国初属英德县二区,1957年属英东工委会。1958年划归翁源县。1959年复属英德县(今市),设桥头公社。1984年改区,1987年建镇。属丘陵性河谷平原。主产稻,并产花生、木薯、红瓜子等,为市甘蔗主产地之一。有煤矿。市属英东糖厂、苗圃设此。有农机、爆竹、钢窗、刺绣、竹器加工等厂。梅岭公路经此。革命老区之一,建有烈士陵园。(13)在广东省怀集县西南部。面积208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圩,人口1130。因处石拱桥东头得名。唐代属永固县,宋省永固县,划属怀集。1933年属怀集南区。1950年为怀集县第十区。1958年置共产公社,1960年改称桥头公社。1983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地处贺江支流金装水上游喀斯特盆地区。农产稻、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。特产蛤蚧、天葵、吊兰、麦冬等药材。有食品、果品、酿酒、农机修造等厂和石料场。有公路接水谷公路。名胜有燕岩、风洞、黑岩、潮岩等。(14)在海南省澄迈县西北部。北临琼州海峡。面积70平方千米,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2010。因传桥头村妇先于此设摊点,故名。1958年设桥头公社,1983年设区,1986年改置镇。产稻、甘蔗、芝麻等。盛产毛虾。有食品、水产品加工等厂。为县西北部沿海农产品和水产品集散地。公路通金江镇、福山镇。(15)在四川省荣县东部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670。因清初在桥头设旅亭,康熙时为铺递,故名。1949年为桥头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95年置镇。有铸造、农机修配、酿酒、粮油加工等业。为荣县、自贡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。通公路。(16)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部,北倚老爷山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24.5平方千米。人口10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桥头,人口6.4万。原称峡口。1931—1932年间在宝库、黑林、东峡河汇合处修建木桥,名济通桥,沟通了这一地区的经济、文化交流。自此,城乡居民陆续迁此桥头两端,兴办学校,开办商号,烧制陶器,开辟游览地,并定农历三、六、九为集日,逐步成为集市,桥头之名,由此而始。1949年设桥头乡,1956年设镇。1957年县治自白塔城移此。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为桥头镇。2001年撤销新城乡和元朔镇,将其中六村并入该镇。产春小麦、蚕豆、马铃薯、油菜籽等。盛产煤。有铸造、食品、农机修造、建筑等工业。宁大铁路终点,宁张公路经此。名胜有老爷山,每年农历“六月六”有传统的“花儿会”和物资交流大会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贝水营

    在今广东肇庆市东北、西江北岸贝水村,东接三水市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要县“金鸡坪营”条下:贝水营“在府东七十里,近大河,嘉靖十一年置”。

  • 卢岭

    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三水县:卢岭在“县西北四十里, 与四会县接界”。

  • 石窌

    春秋时齐邑,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左传》:成公二年(前589),齐侯以辟司徒之妻有礼,“予之石窌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。《左传》成公二年(前589年):齐侯以辟司

  • 合口市

    集镇名。即今湖南澧县西合口。《清一统志·澧州》 “津市”条:“合口市,在州西四十里。”

  • 渡头墟

    ①在今广东番禺市东南七里,滨沙湾水。清同治 《番禺县志》 卷18: 墟市有 “渡头墟”。②即今广东台山市北端大江镇西北渡头圩。清光绪 《广州府志》 卷69: 新宁县 (今台山市) 有 “渡头墟”。

  • 蚕崖关

    北周天和二年 (567) 置,属汶山县。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。《元和志》 卷31彭州导江县: 蚕崖关 “在县西北四十七里。其处江山险绝,凿崖通道,有如蚕食,因以为名”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5永康军:

  • 三魏

    三国魏广平、阳平、魏三郡的俗称。东汉末,曹操封为魏王,都邺,魏郡领地扩大,寻分置为东西都尉。曹丕代汉,分魏郡为广平(治曲梁县,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)、阳平(治馆陶县,即今馆陶县)、魏(治邺县,在今

  • 黄石固

   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。《晋书·赫连勃勃传》: 东晋义熙五年 (409),“勃勃又攻 (姚) 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”。即此。北魏置黄石县。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东南红河附近。十六国时,赫连勃勃攻姚兴将金洛

  • 柳泉

    ①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柳泉乡。为津浦铁路柳贾支线的起点。②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宁阳县: 柳泉 “南流入洸河”。《清一统志·兖州府二》谓柳泉 “俗名柳子沟”。③在今河南镇平县东十八里

  • 厓门山

    即厓山。 在今广东新会市南。 元陈�� 《通鉴续编》 卷24: 祥兴二年 (1279) 春正月,“帝在厓山,大元兵张弘范袭厓山,张世杰力战御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新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