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浪湳龙
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。元至元二十四年 (1287) 于此置倘俸县,次年改归厚县。明初县废。
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。元至元二十四年 (1287) 于此置倘俸县,次年改归厚县。明初县废。
即灵泉县。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 作 “零泉县”。古县名。北周置,治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。属魏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废。
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北四十里。唐樊绰《云南志》 卷3作牟苴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浪穹县“莲花山” 条下: “其相连者曰蒙次和山,三面绝险,一面临河。六诏时,施浪诏居此两山下,亦曰蒙次和村。”见“莲花山
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一百里五山(古箕屋山) 下。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箕侯,即此。东汉废。西汉甘露四年(前50年),宣帝封城阳荒王子文为箕愿侯,置箕侯国,治今山东省莒县东北。东汉省。
即今河北滦平县东南五十里三道梁乡。清于此设镇。
在今江西宁冈县城龙江河畔。建于清道光十三年(1833)。1927年10月,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,在书院中厅举办军官教导队,训练部队连排长和地方区赤卫队长。1928年4月28日,毛泽东和朱德在
①又名刘阮洞。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天台山中。《清一统志 · 台州府一》: 刘阮洞 “在天台县西北二十里。又名桃源洞。相传汉永平中有刘晨、阮肇入山采药,遇仙女于此”。②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
即白石垒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,幕府山南麓。其地本名白石陂,后人在此筑白下城。《宋书·文帝纪》:元嘉二十年(443),“车驾于白下阅武”。即此。南朝齐、梁时为南瑯玡郡治。唐武德时改金陵县为白下县
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崇武镇。清有把总驻此。又见清 《海国闻见录》 上卷 《天下沿海形势录》。
即今广东清远市东南洲心镇。清光绪 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 清远县东南洲心墟。
明弘治七年 (1494) 析赵州及太和、云南二县地置,属大理府。治所在今云南宾川县南二十里州城。1913年废为县。明弘治六年(1493年)析赵州及太和、云南二县置,治今云南省宾川县南州城,属大理府。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