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扶余县

扶余县

①唐渤海国置,为扶余府扶州治。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。辽改为通远县。

②辽世宗时置,为怀州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一百五里岗根苏木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扶余县:“本龙泉府。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。”故名。金废。

③1914年改新城县置,属吉林滨江道。治所在伯都讷(今吉林松原市)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87年改设扶余市。1992年改名松原市。


(1)古县名。(1)渤海国置,治今吉林省四平市西一面城。为扶州治。辽改名通远县。(2)辽大同元年(947年)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东北岗岗庙村。为怀州治。金皇统三年(1143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原名新城县,因与直隶(今河北)、山东、江西、浙江、贵州五省新城县重复,1914年改名。治伯都讷城(今吉林松原市宁江区)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49年仍隶吉林省。1987年裁撤,改设扶余市,驻地不变。1992年扶余市撤销,设立松原市(地级);原扶余市为松原市扶余区。1995年扶余区更名宁江区。(3)今县名。在吉林省北部,北以松花江、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相邻。属松原市。面积 4464 平方千米。人口75.9万。辖11镇、1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三岔河镇。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在伯都讷站南20千米处筑城,名新城(今松原市),驻伯都讷副都统。嘉庆十五年(1810年)设伯都讷厅。雍正五年(1727年)设长宁县,乾隆二年(1737年)废。十二年设伯都讷巡检司,属吉林厅。嘉庆十五年(1810年)置伯都讷厅。光绪二年(1876年)移治今榆树市;三十二年还旧治,升厅为新城府。1913年废府改置新城县。因与直隶(今河北省)新城县重名,次年改称扶余县,取古扶余名,属吉林省滨江道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55年属怀德专区(后改公主岭专区),1958年改属白城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87年撤县设市(县级),属白城地区。1992年撤销扶余市,改置松原市(地级);原扶余市辖区改设扶余区。1995年扶余区撤销,分设宁江区和扶余县,县人民政府迁三岔河镇。地处松花江与拉林河汇流处,多湖泊,产鲤鱼、鲢鱼。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甜菜等为主,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。石油储量丰富,为石油产区之一。富石英砂、硝等。工业有石油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、医药、食品、造纸等。京哈铁路,102、203国道,开于公路经此。古迹有大金得胜陀颂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皮岭隘

    在今福建永定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永定县: 博皮岭隘 “在县东北,路通漳州龙岩县,为戍守要地”。

  • 羌塘

    一称章塘。藏北高原的藏语称谓。又称章塘。“藏北高原”的藏语称谓。

  • 阪丽水

    在今广西田林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利州:阪丽水在“州(故治在今利周瑶族乡)北二里。……乱石嵯岈,难通舟楫”。

  • 胡弩镇

    唐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在今新疆和田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 《四夷路程》: 于阗“南六百里有胡弩镇”。古镇名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南。唐时位于于阗南六百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于阗南六百里

  • 明蜀僖王陵

   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7: “蜀僖王墓,在华阳县正觉山。” 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44华阳县: 蜀僖王墓 “在县东北三十里正觉山”。僖王为第三代蜀王朱友壎,墓由砖券拱砌成,全长

  • 宁洮砦

    北宋元符三年(1100)以瓦吹砦置,属湟州。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:宁洮砦“故瓦吹砦,元符二年收复,三年赐名。东至通湟砦四十五里,西至来宾城一十七里”。

  • 汉安戍

    北周天和二年(567)置,属资中郡。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。寻改为中江县。

  • 人头山

   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昭化县:人头山在“县西四十里。山巅突出,宛若人头”。因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长兴元年(930),王弘贽等“引兵出人头山后,过剑门之南,还袭剑门克之”。即此。在湖

  • 野河

    一名槐水。在今河北赞皇、元氏、高邑、赵县、宁晋县境。上源曰槐河,下游曰沙河。下游历代屡有变化,唐代流径赵县南东入洨河,五代又改径高邑东南、柏乡北五里,东注入洨河。今除上源外,早已淤塞。《资治通鉴》:

  • 昆海县

    南明永历四年 (1650) 大西农民军余部改昆明县置,为昆明府治。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。清顺治十六年 (1659) 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