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 (禦) 国山
在今福建长乐市东。明王应山 《闽都记》 卷26长乐县: 御国山 “一负巨浸若藩内地状。御国者,卫国也。岛夷人入贡必登望,以识海道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长乐县: 御国山在 “府东七十里。蹲峙海滨,高出云表,俨如捍卫。夷船入贡,每视此为准。俗称牛角山”。
在今福建长乐市东。明王应山 《闽都记》 卷26长乐县: 御国山 “一负巨浸若藩内地状。御国者,卫国也。岛夷人入贡必登望,以识海道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长乐县: 御国山在 “府东七十里。蹲峙海滨,高出云表,俨如捍卫。夷船入贡,每视此为准。俗称牛角山”。
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。元《至顺镇江志》卷7:论山“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也。……神仙所居”。
西魏置,治所即今陕西渭南市北下吉镇。隋开皇初废。西魏置,治今陕西省渭南市北下吉镇。属雍州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渭南市北部。隋开皇初废。
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新泰县“小汶河”条下:广平河“源出宫山,西南流二十里,入小汶河”。
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八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3兴国州:凤山洞“在永兴县东八十五里。《唐地理志》云,有凤山监。今有上、下白砂二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兴国州:凤山洞“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,依山筑城,今
即今江苏如东县北二十二里苴镇。民国 《如皋县志》 卷1: 苴镇在 “县东一百五十里”。在江苏省如东县东部、掘苴河两岸,临近黄海。面积101平方千米。人口4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苴镇,人口 5200。古为
①秦置,属泗水郡。在今安徽泗县东北骆庙乡潼城村。西汉属临淮郡。东汉改为僮侯国,三国魏复改为僮县。西晋属下邳国。北魏属下邳郡。北齐后废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北下邳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南六里。南齐属北东海郡
即今浙江慈溪市东南四十里安东乡。清雍正《慈溪县志》卷1:东埠头市在“县(旧治慈城镇)西北三十里”。
又名如墨山、墨山。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26巢县: “居巢山本名如墨山,在县南六十里,其溪谷间有墨石,研之如墨,因以为名,天宝六年敕改为居巢山。”
明永乐六年(1408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铁力市北依吉密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六年(1408年)置,治所今地不详。辖区约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额依集密河流域。后废。
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。或说在今临汾市北高河村。《左传》: 僖公二十四年 (前636)二月,公子重耳返晋,“使杀怀公于高梁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邑,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北。《左传》僖公九年(前651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