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西县

平西县

①唐贞观中置,属芝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南二十里。北宋废。

②1938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由平定、昔阳二县析置,属太行区。治广阳(今山西昔阳县西北广阳)。1945年与平东县合并,改置路南县。

③1940年9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平度县西部析置,治张舍村(今山东平度市西北张舍镇)。1949年迁昌里(今平度市西北店子镇北)。1953年撤销,并入蓼兰县。


(1)古县名。唐贞观初年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西南。属芝州。北宋废。(2)旧县名。(1)太行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山西省平定县西部析置,治今寿阳县广阳。以位县西得名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与平东县合并为路南县。(2)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设。1940年由平度县西部析置。以位县西得名。治今平度市张舍村,1949年迁昌里(今属平度市)。1953年撤销,并入蓼兰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景和镇

    即今河北河间市东七十里景和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河北省河间市东南部。面积71.2平方千米。人口2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景和,人口2730。明初建村,以景色秀丽、村民和睦得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

  • 堂溪

    即棠谿。春秋楚地。在今河南西平县西。《左传》: 定公五年 (前505), 吴王阖闾之弟夫㮣“奔楚,为堂溪氏”。战国属韩。以产剑戟而称著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 “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、棠谿

  • 坛头山

   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宁波府象山县:“南有石坛山,亦曰坛头山。”

  • 马家集镇

    即今江苏六合县北马家集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六合县图:北有马集。民国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六合县:“马家集在北,接安徽天长县界。”

  • 望夫山堡

    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9保康县: 望夫山堡 “在县西一百二十里。以在望夫山上而名。嘉靖中,抚臣叶照议置堡于此。……从之”。

  • 北茭镇

    明洪武二十年(1387)改荻芦寨置,属连江县。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北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连江县:北茭镇在“县东北百十里,西北至罗源县八十里。本名荻芦镇,宋时水砦盖设于此。元为荻芦巡司。洪武二十年

  • 九彩坪

    即今宁夏海原县东南九彩乡。九彩坪拱北始建于清同治间,是伊斯兰教尕德忍耶门宦七辈教主杨保元及九辈教主杨枝等墓地。

  • 河州

    十六国前凉置,治所在枹罕县 (今甘肃临夏市西南)。西秦乞伏炽盘迁都于此。北魏初改置袍罕镇,移治今临夏市。太和十六年 (492) 复为河州。辖境相当今洮河、大夏河中下游流域,湟水下游及桑园岥积石峡间黄河

  • 高平渠

    唐咸亨三年 (672) 开,在今河南安阳县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安阳县: “西二十里有高平渠。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,入广润陂。” 北宋至和中改名千金渠。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境。唐咸亨三年(672年)

  • 东水关

    又称东关头。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入城的通济门西南侧城墙下。系明初为控制秦淮河入城水量而建。清道光《上元县志》卷4山川:淮水(秦淮水)有二源,“至方山埭合流, 由东水关入城, 出西水关,沿石城西北,以达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