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安镇

平安镇

在今上海市崇明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太仓州》 “新镇”条下:“又平安镇,在县西东阜沙。”


(1)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西北部。面积111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街,人口 5950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曾是靖安县治所。20世纪30年代筑洮南—索伦铁路在此设缸窑站。1956年以火车站名设平安乡,1959年改公社,1983年置镇。主产玉米、葵花子。矿产有膨润土。有植物油、酿酒、陶瓷等厂。白阿铁路、302国道经此。有辽金墓葬遗址。(2)在吉林省舒兰市东北部,濒细鳞河。面积157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,人口 6470。原称团泡子。取吉祥意,以铁路平安站为镇名。1949年为平安区,1956年设乡,1958年改公社。1984年复乡,当年置镇。主产稻、玉米、大豆。有砂石场、农场和制砖、制药厂。拉滨铁路、吉五公路经此,平金、平新公路在此交会。(3)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东部、呼兰河南岸。面积100平方千米。人口1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,人口 3390。1956年设平安乡,1966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产玉米、小麦、稻、甜菜等。有铁木加工、粮油加工、农机修造等厂。绥佳铁路、222国道经此。(4)在上海市奉贤区东南部。面积20.1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,人口 3400。原名龙尖镇,1972年平安公社驻地移此后,渐称今名。民国时曾置乡,1959年成立平安公社,1984年改乡,1994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。有纸箱设备、毛巾、被单、塑料编织、服装等厂。四平、大亭公路经此。(5)在安徽省天长市西部,面积54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,人口 1080。明代称平原铺,后建太平庵,改今名。1961年设平安公社,1983年改置乡,2001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等。有玻璃钢、面粉、绳网、船舶配件等厂。公路通205国道。(6)在广东省博罗县中部。面积98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圩,人口 1690。初名长塘面。后镇区开店设铺,安居乐业,改名平安。1949年设平安乡,1958年属柏塘公社。1961年设平安公社,1963年又并入柏塘公社。1971年复置平安公社,1983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属山地丘陵。产稻、花生、大豆、甘蔗、甘薯等。为县主要林果基地之一。工业有冶炼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。205国道经此。(7)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中部。面积18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龙都南路,人口 6000。清代建场名马家么店子。1912年取清平安康之意更今名。1949年为平安乡,属简阳县。1958年改公社。1960年改属成都市龙泉驿区。1983年复改乡。2000年建镇。产桃、葡萄、枇杷、脐橙等。镇南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,有机械、电子、化工等工业。成渝高速公路经此。(8)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东南部。面积150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村,人口 3259。镇以驻地名。1949年前属省直辖乡,为皋兰县代管,称湟惠区。1950年改乡。1958年达川、民建、平安三乡合并设湟惠公社,属永登县。1959年并入红古公社。1960年红古公社由永登县划归红古区,1961年红古公社划分为红古、河嘴、平安三个公社。1983年改平安公社为平安乡,1999年置镇。该镇南濒湟水,水利资源丰富,兰青铁路、109国道贯境。(9)在青海省平安县北部,北临湟水。海东地区行署和平安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0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安,人口2.8万。湟水流域最古老城镇之一。汉曾设安夷县。明置平戎驿。清仍置驿站。1949年湟中县第二区人民政府曾设在平安。1960年为平安区,1962年改公社,1984年设镇。产春小麦等。有农机修配、建筑、砖瓦等厂(队)。工商业较盛,每年农历八月十五(中秋节)有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。兰青铁路和甘青、临平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皮岭

    在今甘肃徽县西南栗川乡南。唐杜甫《木皮岭》诗渭“南登木皮岭,艰险不易论”。《方舆胜览》卷70同庆府:木皮岭“黄巢之乱,王铎置关于此,以遮秦陇,路极险阻”。

  • 屋侯泉

   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。《魏书·太宗纪》:泰常八年 (423),拓跋嗣自南而北巡,秋七月,幸三会屋侯泉”。即此。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。北魏泰常八年(423年),魏主拓跋嗣“如三会屋侯泉”,即此。

  • 易阳县

    西汉置,属赵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(临洺关) 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引师古曰: “在易水之阳。” 故名。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: 永平七年(64),“易阳地裂”。即此。建安十七年 (212) 属魏郡。

  • 六榕寺

    在今广东广州市六榕路。始建于南朝宋。梁大同三年(537)诏许昙裕法师在此建一木塔,以供奉从域外携回的佛骨,赐号宝庄严寺舍利塔。塔建在寺内大殿前。五代南汉时,改称长寿寺。北宋初寺和塔皆毁于火,端拱二年(

  • 解州

    五代汉乾祐元年 (948) 置,治所在解县(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)。北宋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闻喜县地,金以后扩大至今夏县、芮城、平陆等县地。金兴定四年 (1220) 移治平陆县(今平陆县西南

  • 雒阳

    本名洛邑,春秋时亦称成周。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。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徙都成周,指此。此后加以扩建,为春秋后期较繁荣的都市之一。战国时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都于此。故城即

  • 浯汶

    即浯水。在今山东安丘市南。《水经·潍水注》: “ (浯) 水出浯山,世亦谓之巨平山也。《地理志》 曰: 灵门县有高䂞山、 壶山, 浯水所出, 东北入潍。今是山西接浯山,许慎 《说文》 言

  • 朐忍

    战国秦邑。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三坝乡。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 秦昭襄王时,白虎为害,“于是夷朐忍廖仲药、何射虎、秦精等,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,射虎”。秦置县。古邑名。战国秦邑。在今重庆市云阳县西。《华阳国志·

  • 张家坎

    即今四川眉山县南十六里张坎镇。民国《眉山县志》卷2:金花乡有张家坎场。

  • 武林

    ①在今江西余干县东北三十里武陵山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 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,东越王余善发兵拒汉道,“入白沙、武林、梅岭…… (汉)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”。即此。②今浙江杭州市的别称。初为山、水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