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峡口山

峡口山

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52甘州: “北至张掖河,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,总三千七十八里。”

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南靖县: 峡口山在 “县东十五里。两山相夹如门,双溪出其中”,故名。

③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《梁书·萧纪传》: 太清间,纪率大军东下江陵,湘东王绎 “命护军将军陆法和于硖口夹岸筑二垒,镇江以断之。……将军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园满,俱杀之于硖口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夷陵州: 峡口山 “在州西北二十里。两岸壁立,蜀江西来,旋涡最恶”。

④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太平县 “天马山” 条下: “县北有峡口山,相近者曰城口山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太平厅》: 峡口山 “在厅东二百三十里。林箐险峻,悬峰相夹,中通鸟道”。

⑤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8保山县: 峡口山 “下有石洞,广二丈,高半之,一郡之水俱泄于此。阴流地中,达于施甸枯柯,下澜沧江。洞多鱼,亦名鱼洞”。

⑥即石峡口山。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。唐陈子昂《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》 诗: “峡口大漠南,横绝界中国。” 即此。

⑦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7: 峡口山 “在西宁卫城东。地极险阻,为湟鄯往来咽喉地。汉时名湟狭,唐人尝修阁道,宋筑省章城,控制要害”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一》: “ 《行都司志》: 峡口山在卫东三十里,石山对峙,亦名小石峡,半山有风波岩,每大风,祷之则息,与大石峡、西石峡谓之三峡。”


古山名。(1)又作夷山。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。(2)在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。为合黎山诸峰之一。(3)即“湟陿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前洲镇

   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四十里前洲镇。此地原为芙蓉湖中洲地,明嘉靖间芙蓉湖围成圩田后,渐成市镇。清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无锡县图: 西北有前洲镇。在无锡市惠山区西北部、锡澄运河西岸。面积37平方千米。人口

  • 会潮海口

   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朱江入海口。《校补安南弃守本末》:明永乐七年(1409)于“古弘县之会潮海口”设巡检司。

  • 叶支城

    唐安西都护府属城。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、楚河南岸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《四夷路程》:“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。”

  • 妫汭

    古地名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釐降二女于妫汭。”孔安国传:“居妫水之汭,……汭,音如锐反,水之内也。”或以为系妫水与汭水的合称。

  • 罗渌山

    一作罗碌山。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一百五十里。明代为瑶族聚居地。《明史· 广西土司传》: 洪武二十年 (1387),知府沈信言: “广西布政司参议杨敬恭为大亨、老鼠、罗碌山生瑶所杀,官军讨之,‘贼’ 登岩

  • 遂安郡

    ①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睦州置,治所在雉山县 (今浙江淳安县西千岛湖南山岛附近,今已没入新安江水库)。辖区当今浙江淳安县、建安市及桐庐县部分地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睦州。②北周置,属唐州。

  • 磁州窑遗址

    主要在今河北磁县西观台镇、邯郸市峰峰区南彭城镇、临水镇。宋、金、元时为北方著名窑场,地属磁州,因以为名。观台镇西北西岭一带之窑场,主要是宋代窑址,彭城镇、临水镇主要是元代窑址。所产陶瓷有化妆白瓷、黑釉

  • 东巴县

    亦作巴东县。唐天宝元年(742)改太平县置,属始宁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东一百四十里洪口镇。《寰宇记》卷140通江县:废东巴县“以处巴江之东为名”。乾元元年(758)属璧州。北宋乾德四年(966)废入

  • 六灶湾镇

   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南六灶湾。清光绪《南汇县志》卷1:六灶湾镇在“邑南九里”。

  • 着紫山

    在今湖北枝城市东南枝城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枝江县: 着紫山 “在县南五里。下有饮马池。先主初入蜀于此息马更衣,爱其林木秀丽,建景帝祠于山。《志》 云,山下有县治故址。宋迁县于下沱市,即其地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