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益州
即北魏益州、西益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义城郡:“后魏立益州,世号小益州。梁曰黎州。西魏复曰益州,又改曰利州。”此后广元有小益州之称,《舆地纪胜》卷184利州:“《图经》:时人又呼为小益,对成都之为大益也。”
即北魏益州、西益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义城郡:“后魏立益州,世号小益州。梁曰黎州。西魏复曰益州,又改曰利州。”此后广元有小益州之称,《舆地纪胜》卷184利州:“《图经》:时人又呼为小益,对成都之为大益也。”
亦作苻关、符关。西汉置,即今四川合江县。《史记· 西南夷列传》: 建元六年 (前135),“乃拜 (唐) 蒙为郎中将,将千人,食重万余人,从巴蜀笮关入,遂见夜郎侯多同”。即此。
在今河南孟津县老城乡西雷河村旁。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(348)。《易经·系辞》 中有“河出图”之说。“河图”出于黄河孟津段, 自今孟津县朝阳乡的卦沟村东北,经送庄乡负图村,白合乡的上河图、下河图村,至老
唐安西都护府辖城。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特克附近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 《四夷路程》: “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,乌孙所治赤山城也。”
①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为庆州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。《元和志》卷3顺化县:合水县“在马领、白马二水口, 因以为名”。大业三年(607)为弘化郡治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庆州治。六年(623)改
亦作哆罔县。唐置,属晏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大中祥符六年(1013),“晏州多刚县夷人斗望、行牌率众劫淯井监,杀驻泊借职平言”。即此。
明洪武九年 (1376) 降眉州置,属嘉定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。十三年 (1380) 复置眉州。在陕西省西部、秦岭北麓。属宝鸡市。面积863平方千米。人口30万。辖9镇、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首善镇。西
明代属车里宣慰司。即今云南勐海县南八十四里勐昂,为布朗山布朗族乡驻地。傣语“勐” 为平坝,“昂” 为漂亮,意即漂亮的平坝。
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北部吉打。《隋书·南蛮传》:“赤土国,扶南之别种也。在南海中,水行百余日而达其都。土色多赤, 因以为号。”
清光绪三十年 (1904) 置,为黑龙江将军治。治所在齐齐哈尔城 (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),三十四年 (1908) 改为龙江府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置,治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。直属黑龙江省。三十
在今四川雅安市东十五里姚桥乡西南汉碑村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7雅州: 高孝廉墓碑 “在严道县东二十里。按其碑年月,乃汉建安十四年,高君兄弟皆孝廉,有二大阙: 其一曰: 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吏举孝廉诸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