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容城县

容城县

①西汉置,属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容城县北十五里城子村。东汉废。西晋复置,属范阳国,寻废。北魏太和中复置,属范阳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 废入范阳县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复置,为北义州治。贞观元年州废,县属易州。圣历二年 (699)改名全忠县,神龙二年 (706) 改名逎县,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。五代周显德六年 (959) 侨置容城县于雄州 (今河北雄县),寻废。北宋建隆四年 (963) 复置,属雄州,治所在今雄县西南。辽又侨置容城县于拒马河北新城县界。自此容城县南、北并置。金初省南容城入北容城。明洪武七年 (1374) 省入雄州,十三年复置,属保定府,景泰二年 (1451)迁今容城县。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②南齐置,属临漳郡。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境。梁、陈时废。


(1)古县名。唐垂拱二年(686年)武则天以犯其祖武华名讳,改华容县为容城县,治今湖南省华容县。属岳州。神龙元年(705年)复为华容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中部。属保定市。面积314平方千米。人口24.8万。辖4镇、4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容城镇。西汉景帝中元三年(前147年)置容城侯国,治今县城北城子村。后国除为县。王莽时改深泽县。三国魏复置容城县,属幽州范阳郡。西晋复置,旋废。北魏大和年间复置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省入范阳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,名逎县。圣历二年(699年)更名全忠县,神龙二年(706年)复名逎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又更名容城县,初属上谷郡,后改属易州。后周显德六年(959年)析南境另置容城县于雄州(今河北雄县)。寻废。北宋建隆四年(963年)复置,属雄州。辽又侨置容城县于今县西北。金,二容城县合并,治今城子村,属雄州。元属雄州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省入雄县,十三年复置,移至今县,属保定府。景泰二年(1451年)徙今治。清属保定府。1913年属范阳道,后改属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。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。1958年并入徐水县,1962年复设容城县,属保定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4年划归保定市。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与白洋淀、文安洼区过渡地带,地势平坦。有拒马河、大清河、白沟引河流经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芝麻、花生等。为省重要产棉县。工业有服装、玻璃、纺织、造纸等。津保北线、容雄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上坡、南阳、晾马台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玉县

    1913年改白玉州置,属边西道。治所即今四川白玉县。1914年属川边特别区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1955年属四川省。在四川省西部,西邻西藏自治区。属甘孜藏族自治州。面积1万平方千米。人口4.1万。辖1

  • 南峤县

    1934年改五福县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西三十八里勐遮。民国 《云南省民政厅 〈有关各县更改县名〉 案卷》: “南峤,城治山名景峤,河名南央。” 1953年撤销,并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。旧

  • 赵充国墓

    在今甘肃清水县城西北二里白土崖村头。赵充国 (前137一前52),字翁孙,陇西上邽(今甘肃天水市) 人。汉武帝时从击匈奴,后又平武都氐,屡立战功,封营平侯。神爵元年 (前61)西羌叛,赵充国年七十,驰

  • 索克宗

    又名锁庄子、所宗、索增登寺宗。即今西藏索县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语: 索克,草地也。城旁丰于草,故名。” 1960年改设索县,驻赞丹雪。

  • 大田镇

    北宋置,属临海县。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北二十里大田镇。(1)在天津市汉沽区西北部,北濒蓟运河。面积11平方千米。人口 8840。镇人民政府驻大田庄,人口 2300。明初由田姓建庄,始称“西田庄”,简称田庄

  • 山斋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治所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南。

  • 廉州府

    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廉州路置,后属广东布政使司。治所在合浦县 (今广西合浦县)。七年(1374) 降为廉州,十四年 (1381) 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合浦、浦北、灵山诸县及防城港、钦州、北海三

  • 泡桥

    在今江苏沛县西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: 泡水“又径丰西泽,谓之丰水……水上旧有梁,谓之泡桥”。或说在丰县北门外。

  • 九原郡

    ①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)取匈奴河南地后置,治所在九原县(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古城。一说在包头市西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、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地。秦末地入匈奴

  • 皂湖

    即今江西湖口县南皂湖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九江府湖口县:皂湖“聚群川之水入彭蠡湖。旁有巨石,色黑如铁,因名。支流为土目湖,接都昌县界,商贾舟楫,道皆出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