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化县
①南朝宋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、象州、武宣、来宾等县境。南齐以后废。
②南朝宋置,属新宁郡。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。南朝梁以后废。
③唐置,为威州羁縻州治。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威州威化县:“契丹陷营州乃南迁,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,为威化县,州治也。” 后废。
古县名。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,治燕支城(无考),后侨治营州城(今辽宁朝阳市)中,属营州。武周万岁通天元年(696年)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(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)。五代晋废。
①南朝宋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、象州、武宣、来宾等县境。南齐以后废。
②南朝宋置,属新宁郡。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。南朝梁以后废。
③唐置,为威州羁縻州治。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威州威化县:“契丹陷营州乃南迁,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,为威化县,州治也。” 后废。
古县名。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,治燕支城(无考),后侨治营州城(今辽宁朝阳市)中,属营州。武周万岁通天元年(696年)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(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)。五代晋废。
①本名黄鹄山,俗名鸿鹤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89润州丹徒县: 黄鹤山,“宋高祖丹徒人,潜龙时,常游竹林寺,每息于此山,常有黄鹤飞舞,轩名黄鹤山,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”。②一名黄鹄山。即
在今陕西宝鸡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5宝鸡县: 箕谷水 “出箕谷中,北流入渭”。
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四十里孝义镇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渭南县东北有孝义镇。(1)在山西省文水县中南部。面积38.9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孝义,人口 5030。1949年属文水六区,1953
①在今四川西充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西充县:回龙山“在县北三十里。耸翠嵯峨,萦回盘绕”。②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大河乡。《清一统志·石砫厅》:“秦良玉墓在厅东十五里回龙山。”明弘治八年(149
1945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惠民县城区及近郊析置,治所即今山东惠民县。1948年撤销,并入惠民县。旧市名。山东解放区设。1945年由惠民县城区析置。在今山东省北部。1948年撤销,仍并入惠民县。
元置,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浈水南岸。
耆一作祗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内鸡鸣山西。《陈书·后主纪》: 祯明三年 (589),隋将贺若弼、韩擒虎等趋建康,陈后主遣 “樊毅屯耆阇寺”。即此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一带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隋军伐陈
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1郁林州: 绿秀岭 “在博白县。林泉松竹,青葱秀绝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博白县: 绿秀岭“嵯峨盘亘,林木青葱,广三百余里”。
北齐天保六年(555)改潘县置,为北燕州治。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。北周属燕州。隋属涿郡。唐属妫州,长安二年(702)移治今怀来县(沙城)东南旧怀来城(已没入官厅水库)。辽属可汗州,改名怀来
元至正二十一年 (1361) 朱元璋改饶州路置,属江南行省。治所在鄱阳县 (今江西波阳县)。寻改为饶州府。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年)朱元璋改饶州路置,治鄱阳县(今属江西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鄱江流域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