夹浦
在今江苏吴江市北。西连鲇鱼口水,东接吴淞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吴江县“鲇鱼口”条下:“其东北出者曰夹浦,在县北二十里,入长洲县界。嘉靖三十二年,倭赋自夹浦转至三里桥,登岸焚掠,进逼县城。复转掠八斥、平望而去。”
在今江苏吴江市北。西连鲇鱼口水,东接吴淞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吴江县“鲇鱼口”条下:“其东北出者曰夹浦,在县北二十里,入长洲县界。嘉靖三十二年,倭赋自夹浦转至三里桥,登岸焚掠,进逼县城。复转掠八斥、平望而去。”
今江苏苏州市的别称。以有姑苏山而名。唐张继 《枫桥夜泊》 诗: 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 即此。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。因西南姑苏山得名。唐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: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
①在今河南温县东北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:沙沟水“东南径安昌城西,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”。②在今甘肃文县西北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“(安昌)水源发卫大西溪,东南径邓至安昌郡南,……又东南入白水。”
清末置,为玉树等二十五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东北境子曲上流。民国周希武《玉树调查记》 卷上: “格吉麦马、格吉班马、格吉得马三族,同驻牧杂曲及子曲河上流。”
北宋开宝中置岭南转运使,又称广南路。治所在广州(今广东广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、广西及海南三省区。端拱元年(988)分置广南西路、广南东路。又称岭南路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年)置,治广州(今广东广州市
①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3沁水县:三尖山在“县东北三十里。三峰并峙”。②即今福建漳平市南三尖山。明嘉靖《漳平县志》卷2:三尖山“在县南三十里,崇峰耸峙,林木青翠”。③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南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陆川县。寻属禺州。大历八年 (773) 改属顺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。曾先后属白
一名衡河。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 “恒河” 条引 《旧州志》: “衡河在州西北七十里。源出牛头山,自汉阴界来,曲折南行三百余里入月河。” 与月河合处有恒口镇。
在今河北井陉县城关镇东南南、北秀林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井陉县:秀林城“在县(今城关镇)东南十五里。《城邑考》:后魏贼杜洛周、葛荣遣其党王秀林筑此城,因名”。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北秀林村一带。清苏彭
三国吴置,属新都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屯溪市西。西晋改为黎阳县。古县名。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年)孙权分歙县置,治今安徽省黄山市西北,属新都郡。西晋改名黎阳县。
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、苏门答腊岛等处。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卷2:“阇婆国又名蒲家龙,在海东南。势下,故曰下岸。”赵汝适《诸蕃志》卷下:“俗分诸国为上下岸,以真腊、占城为上岸,大食、三佛齐、阇婆为下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