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博爱县

博爱县

1927年析沁阳县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清化镇 (今河南博爱县)。


在河南省西北部,北接山西省。属焦作市。面积488平方千米。人口42.2万。辖7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清化镇。1929年冯玉祥主豫时,划沁阳县丹河以东、沁河以北地置博爱县,依据孙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国大纲“自由、平等、民权、博爱”命名。1938年改名清化县,属晋冀鲁豫边区。1943年称沁博县。1945年后复称博爱县。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,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。1960年并入焦作市,1961年复置博爱县,属新乡专区。1969年属新乡地区,1983年改属焦作市。地处太行山区和山前平原区,地势北高南低。沁河流经南部边缘,丹河流经西部边缘,运粮河、勒马河、幸福河流经南部和中部,大沙河流经东部边缘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生姜等,特产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“四大怀药”,盛产竹,以竹编著称。工业有机械制造、化肥、耐火材料、棉纺、玻璃等。焦柳铁路、新济、郑常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月山寺、孙真庙遗址、石佛滩摩崖造像、清真寺、李商隐墓、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嘉木箐

    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小程番长官司: “嘉木箐在司南十五里。”

  • 十字路镇

    即今山东莒南县治。西汉置高乡侯国于此。明、清置十字路巡司。(1)在山东省莒南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70平方千米。人口1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十字路,人口10万。古时因地处两大道十字相交处,故名

  • 高丘

    战国楚邑。在今安徽临泉县南。为战国时代自鄂 (今湖北鄂州市) 至郢 (今安徽寿县西四十里)途中要地。《鄂君启节》 铭文云: 自鄂往,“庚阳丘,庚邡城,……庚高丘,……庚郢”。疑当在《水经·淮水注》 中

  • 唐东都避暑宫

    唐武则天建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北邙山翠云峰 (上清宫附近)。

  • 秃鲁站

    即元秃鲁兀、端州站。在今朝鲜咸镜南道端川西十三里旧城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有“秃鲁”站。后废。

  • 天门岭

    ①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之张广才岭。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:武后圣历中,大将军李楷因讨渤海大祚荣,“祚荣引残痍遁去,楷固穷蹑,度天门岭。祚荣因高丽、靺鞨兵拒楷固,楷固败还”。②在今广东大埔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

  • 准格尔旗

    即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。旧属绥远省。原驻地在今准格尔旗西之西营子乡。1948年迁驻沙圪堵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据民国 《绥远通志稿》 说: “蒙语左翼曰郡格尔,今多译作准格尔。”

  • 龙牙门

    古岛屿名。即今印度尼西亚林加岛。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。明费信《星槎胜览》:龙牙门“在三佛齐之西北也。山门相对,若龙牙状”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作龙牙国。

  • 匠门

    春秋时吴都东门。即今江苏苏州城之相门。《吴地记》:“匠门又名干将门……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”,故名。后省称将门,音变而为匠门。现已拆除。

  • 伊斯兰教圣墓

    亦称三贤、四贤墓。在今福建泉州市东门外圣墓村灵山。据《闽书》载,唐武德年间(618—626),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华:一贤传教广州;二贤传教扬州;三贤、四贤传教泉州,卒葬此。现存两墓并列,上建石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