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雄府
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南雄路置,属广东布政使司。治所在保昌县 (今广东南雄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南雄、始兴二县地。清嘉庆十一年 (1806)改为南雄直隶州,十六年 (1811) 复升为南雄府,十七年 (1812) 又改为南雄州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南雄路置,治保昌县(今广东南雄市)。属广东省。辖境有今广东省南雄、始兴二市县地。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降为州,十六年复为府,次年又降为州。
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南雄路置,属广东布政使司。治所在保昌县 (今广东南雄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南雄、始兴二县地。清嘉庆十一年 (1806)改为南雄直隶州,十六年 (1811) 复升为南雄府,十七年 (1812) 又改为南雄州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南雄路置,治保昌县(今广东南雄市)。属广东省。辖境有今广东省南雄、始兴二市县地。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降为州,十六年复为府,次年又降为州。
①隋大业初于大利城置,为定襄郡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。隋末废。②亦作大利县。唐武德元年(618)置,属雅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北。六年(623)废入严道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九年(5
即今四川平昌县南长垭乡。民国《巴中县志》第一编:东南“长垭场,二百二十里”。
①西汉高帝五年(前202)置,为京兆尹治。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晋为京兆郡治。北魏属京兆郡。北周复为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7)移治大兴城(今西安市),与大兴县同城,为京兆郡治。唐为京兆府治。五代梁改
唐武德元年(618)改介休郡置,治所在介休县(今山西介休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介休市、平遥县境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(1)北周以南朔州改置,治隰城县(今山西汾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、汾西、介休、
在今新疆阿图什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乌什》: 素衮 “在齐都伯西南四十里”。
即汉源坡。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之石洞沟。《资治通鉴》五代唐长兴元年(930)胡注:“李昊《蜀高祖实录》:北军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,从小剑路至汉源驿出头倒入剑门,打破关砦。”即此。即“汉源坡”。
春秋时宋地。在今山东单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十年 (前713),“公败宋师于菅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在今山东省单县北。《春秋》隐公十年(前713年):“公败宋师于菅。”即此。
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魁屿。见于清《海国闻见录》 图。在今福建省霞浦县东南。见于清《海国闻见录》图。
即唐隆镇。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南黄河西二十里。
即越王山。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 越迁山 “一名越王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