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华寺

南华寺

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南沙溪河 (曹溪) 东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0韶州: 南华寺 “太平兴国塔:梁天监元年,有天竺国僧智药自西土来,泛舶至汉土,寻流上至韶州曹溪水口,闻其香,掬尝其味,曰此水上流有胜地。寻之,遂开山立石,名宝林。乃云: 此去一百七十年,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。今六祖南华寺是也。唐万岁通天初,则天皇后锡赉宣诏。元和间,赐塔曰灵照之塔。柳宗元为记焉。开宝八年准敕赐额,乃六祖大鉴禅师道场,为岭外禅林之冠”。寺始建于南朝梁,唐仪凤间,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,发展禅宗南派,有佛教 “祖庭” 之称,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之一。北宋始名南华寺,沿用至今。寺依山而建,建筑面积为1.2万平方米,分前中后三层次,宏伟壮观。寺内有唐、宋、明等朝代著名文物古迹。


在广东省韶关市南20千米处。依山(大庾岭分脉)面水(北江支流曹溪),峰峦奇秀。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,有“岭南第一禅寺”之称。初名宝林,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(504年)。唐仪凤二年(677年),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,发展禅宗南派,故佛教徒有“祖庭”之称。唐代敕名“中兴寺”、“法泉寺”。宋初赐名“南华禅寺”,沿用至今。寺庙建筑屡经兴废,现建筑面积达1.2万平方米,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,前后七进,绿树婆娑,殿宇辉煌;尚保存唐代卓锡泉、明代灵照塔等古迹和大量珍贵文物,其中有唐代六祖真身像、千佛袈裟及圣旨、北宋木雕罗汉等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昌郡

    亦作永昌郡。北周改南晋郡置,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。一说在今万源县南固军坝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按 《隋书》: 西魏置永昌郡,《旧唐书》、《寰宇记》 皆作和昌郡。

  • 傅昜川

    即傅阳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豫章郡历陵县: “傅昜山、傅昜川在南,古文为傅浅原。” 汉历陵县治所在今江西德安县东。“昜” 古 “陽 (阳)”字。古水名。“昜”古“陽(阳)”字。“傅”或作“敷”;作“博

  • 日月潭

   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。由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。湖面海拔760米,湖周长35公里,水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。湖中有一小岛,区分为日潭和月潭。清乾隆《续修台湾府志》作水里湖,盖因为水里社番所据之地

  • 碗子城

    又作盌子城。在今山西晋城市南九十里碗城村。《元史· 察罕帖木儿传》: 至正十八年 (1358),“乃分兵屯泽州,塞碗子城,……以杜太行诸道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43泽州 “太行山” 条: “州南九十里

  • 云彪县

   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改望都县置,属北岳区。治所即今河北望都县。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刘云彪团长而命名。1946年复名望都县。旧县名。北岳抗日根据地设。1943年由晓峰县改置。以纪念抗日烈士、骑兵团长

  • 征 (徵) 州

    唐末置,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八十五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唐长兴元年 (930) 十月,“ (董璋) 东川兵陷征、合、巴、蓬、果五州”。胡三省注: “遍考隋、唐 《地理志》、《五代职方考》、《元丰九

  • 渭汭

    ①渭水入黄河处。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 闵公二年 (前660),“虢公败犬戎于渭汭”。②即泾水入渭之口。在今陕西高陵县南。《尚书·禹贡》: “浮于积石,至于龙门西河,会于渭汭。” 孔安国传:

  • 益临县

    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、临朐二县析置,治郑母村 (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益都、临朐、昌乐三县。旧县名。山东解放区设。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、香

  • 下溪州

    ①五代晋天福五年(940)移溪州治于今湖南古丈县东北,改称下溪州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改为会溪城。②南宋绍兴中置,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。后废。北宋分溪州置,治今湖南省古丈县东北会溪坪。《宋史·蛮

  • 大幕山

    在今四川名山县东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77名山县:大幕山“在县东四十里。南接河罗戍,北入邛州。高七十里,上耸天际,灵怪错杂之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