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庭
①即东汉时北匈奴单于王庭(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)。
②唐代北庭都护的简称。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。
(1)东汉建武二十四年(48年)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单于,史称北单于庭为北庭。(2)唐方镇名。先天元年(712年)始设,以辖境在伊州以西,故称伊西;以治所在北庭都护府,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,故通称北庭,亦称伊西北庭。统辖伊、西、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、镇、守捉。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。贞元六年(790年)地入吐蕃。
①即东汉时北匈奴单于王庭(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)。
②唐代北庭都护的简称。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。
(1)东汉建武二十四年(48年)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单于,史称北单于庭为北庭。(2)唐方镇名。先天元年(712年)始设,以辖境在伊州以西,故称伊西;以治所在北庭都护府,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,故通称北庭,亦称伊西北庭。统辖伊、西、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、镇、守捉。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。贞元六年(790年)地入吐蕃。
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五十里高山镇。洪宪元年 (1916) 《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》: 福清县东南有高山市。
①南溪支流。在今浙江缙云县西部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缙云县: 梅溪 “在县西十里……汇流于南源溪”。②武义江支流。在今浙江金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金华府: 梅溪在 “府南十五里。源出武义县大家山,
又名攸溪、伯水。为洣水支流。源出今江西莲花县西北,西南流至湖南攸县境入洣水。《水经·洣水》:洣水“又西北过攸县南”。郦道元注:“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,西北流径其县北,县北带攸溪,盖即溪以名县也
①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招隐山东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89润州丹徒县: 招隐山 “有虎跑泉及玉芯树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 “真珠泉” 条下: “虎跑泉在山东南。泉从石中喷出,引为流觞曲水。”②在今浙江杭州
①唐开元中置,属剑南节度使。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嶲州:“西南有昆明军,其西有宁远军。”②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乾宁四年(897)置宁远军节度,治所在容州(今广西容县)。北宋初废。唐
唐置。在今陕西乾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建中四年 (283),“泾原兵变”,德宗逃往奉天 (今乾县),朱泚遣将韩 “旻至骆驿”。即此。唐置,在今陕西省乾县东南。建中四年(783年),德宗因“泾原兵变
①西汉元鼎二年(前115)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。东晋永和中改属蜀郡。南朝宋改为鞞县。齐复为牛鞞县。西魏恭帝二年(555)改为阳安县。②隋大业十二年(616)置,属资阳郡。治所
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7成都府:成都中卫“在府治西南七里”。清初废。明洪武中置,治今四川省成都市。清初废。
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六里苏撒坡。清设束色堡汛。“束色堡”彝语意为白彝土司居住的地方。即“束塞堡”。
又称巴甸江。即今甸溪河。在云南弥勒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弥勒州:八甸溪“在州治北。其源有三,一出旧村,一出阿欲山,一出北倾山,至州治东而合流,南入盘江,或谓之巴甸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