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剑门山

剑门山

亦名梁山。即剑山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3剑门县: “梁山,在县西南二十四里。即剑门山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84剑门县: “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,故曰剑门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68保宁府:大剑山 “其山峭壁中断,两崖相嵚,如门之关,如剑之植,故又名剑门山”。今山东北—西南走向,长达七十余公里。主峰大剑门在剑阁县北。有七十二峰,极为壮观。三国时,蜀将姜维退屯剑门以拒魏将钟会,即此。


又称大剑山。在四川省北部剑阁县境内。由大剑山(古名梁山)和小剑山组成,呈东北—西南走向,为龙门山余脉。山体主要由砂岩、砾岩构成,北陡南缓。山峰北侧全为断崖峭壁,如天然城墙。海拔1000米左右,最高峰1248米。大剑山东北坡峭壁中断,两崖相峙,宽仅20米,似剑劈开,称为剑门,山名因之。自古有“剑门天下险”之说,历为自陕西入川最后门户,兵家必争之地。剑门蜀道,指从陕西省宁强入川,至广元、剑阁、梓潼的古栈道,绵亘150余千米,地势险要,自古有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之说。以剑门关为中心,众多名胜古迹组成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,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溪坝

    即今四川通江县西北平溪镇。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置红江县后徙治于此。

  • 和龙岛

    在今云南石屏县东南异龙湖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石屏州: 异龙湖 “其大岛曰和龙。立城其上,汉名水城。元至顺初,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,攻略郡县,石屏镇将朱宝以和龙岛有垒堑可保,引众据守。贼帅战舰来攻,

  • 凤鸣山

    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兴安县:凤鸣山“在县北三十七里。俗呼鸡爬山。宋淳熙间改今名”。②一名五山、州北五山。在今四川荣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2荣州:州北五山,“《图经》云:五山,凡五

  • 大招寺

    即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大昭寺。藏语名“祖拉康”,意为大寺庙的集会厅。相传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时,带释迦牟尼等身镀金童像一尊。为供奉佛像,填平了古老的湖泊卧马塘,由文成公主设计而营建寺庙。后经历代修缮

  • 刁马河

    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南。北宋元丰二年(1079)开清汴工程,六年因汴河暴涨,“创开生河一道,下合入刁马河”(见《宋史·河渠志·汴河》)。古水名。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南。北宋元丰二年(1079年)开清汴工程,

  • 桃枝岭

    即桃支岭。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。《陈书·侯安都传》: 天嘉三年 (562),“安都乃步由会稽之诸暨,出于永康,(留异) 大恐,奔桃枝岭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又称桃花岭、冯公岭。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南。南

  • 北巴郡

    即北巴西郡。治所在阆中县(今四川阆中市)。

  • 碧山寺

    又名普济寺。在今山西五台县台怀镇东北三里北台山麓,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。相传始建于北魏,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。明成化间重建,清康熙三十七年 (1698) 又予重修。寺内有明成化、正德、嘉靖间碑刻,

  • 十二子石

    古岛屿名。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岛稍北。或以为即其中之塞鲁土岛。中世纪时为中国和阇婆(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)间往来船舶所必经。南宋周去非《岭外代答》卷3“航海外夷”条:“阇婆之

  • 南屿

    ①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移五县寨巡司于此。②即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。清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“南屿亦名大屿,先时居民甚多,以波涛不测,移居八罩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