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兴济镇

兴济镇

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,属青县。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。后置兴济巡司,有把总驻守。


在河北省沧县北部,处南运河、北排河交汇处。面积110.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兴济,人口1.2万。古名范桥渡,北宋大观二年(1108年)至清顺治六年(1649年)为兴济县治,故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河间府兴济县:卫河“在县城西。自沧州流经此,又北入青县界,……元引会通河,而卫河遂为转输要道。县城西北,旧有范桥渡,为卫河津口,县名兴济盖以此”。1958年建公社,1963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。有棉纺、纸箱、绣花、塑料、服装、皮鞋等厂。京沪铁路、104国道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瑞昌县

    五代南唐升元三年 (939) 改赤乌场置,属江州。治所即今江西瑞昌市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瑞昌县: “ 《晏公类要》 云: 本吴赤乌场地。按 《吴志》,孙权时有赤乌见于此,故名。” 元属江州路。明、清属

  • 桶口河

    在今贵州风冈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龙泉县: 桶口河 “流合洋溪,西入乌江”。

  • 巴加西仁

    又作邦家锡仁。在今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。为梵语名。原西藏贵族拉鲁之庄园。现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。

  • 石门泉

   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6:“石门汤,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。旧图经曰:唐初有异僧止于此,大雪其地,雪融不积,僧曰必温泉也。掘之,果有汤泉涌出,遂置舍两区,凡有病者,浴多痊……明皇时,

  • 上党郡

    ①战国韩置,秦、汉治所在长子县(今山西长子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、晋城、和顺、左权、榆社、武乡、沁县、沁源、沁水、襄垣、黎城、安泽、屯留、潞城、长子、壶关、平顺、高平、陵川、阳城等县市地。东汉末

  • 虎头岩

    在南宋临安城 (今浙江杭州市) 钱塘门外,介于宝岩定业寺后山。葛澧 《钱塘帝都赋》 云:“岩则虎头。” 故老传云: “此山旧有岩石突出,如虎头形,吴越钱王纳土后,奏有望气云,杭州西湖有虎头形胜,遂命匠

  • 布濮水

    即仆千水。今四川邛崃市南之火井河及南河(邛崃河)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临邛县“有布仆水,从布仆来合文井江”。

  • 吹佳勒坡巴朗宗

    即垂佳普郎城。在今西藏穷结县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卷18:“西番(藏)语:吹佳勒,谓法王;坡巴朗,禅院也。城有诺们汗迈阿克楚木院宇,故名。”

  • 伊是

    战国赵地,在今山西安泽县东南。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齐、魏亦佐秦伐邯郸,齐取淄鼠,魏取伊是”,即此。汉置陭氏县。古邑名。又作伊氏。战国赵邑。在今山西省安泽县南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齐、魏“佐秦伐邯郸,

  • 右翼中旗

    又称东路右翼中旗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设,属蒙古车臣汗部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戈壁省巴彦加尔嘎郎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