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思藏十三宗
明代西藏地方建置。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,伯木古鲁(即帕主)为万户之一,元末势力最强,兼并邻部,至正十三年(1353)受封为大司徒,入明后又击降萨迦,控制乌思藏大部地区,明洪武八年(1375)封万户,永乐四年(1406)封阐化王,成为乌思藏地方实权人物,因仿效故元设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,遂置乌思藏十三宗,有: 日喀则宗、内邬宗、贡宗、扎宗、穷结达孜宗、尼隆孜宗、雍仁蚌宗、加芝哲古宗、沃卡达孜宗等。约当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拉萨、山南、日喀则地区各市县及林芝地区西部。
明代西藏地方建置。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,伯木古鲁(即帕主)为万户之一,元末势力最强,兼并邻部,至正十三年(1353)受封为大司徒,入明后又击降萨迦,控制乌思藏大部地区,明洪武八年(1375)封万户,永乐四年(1406)封阐化王,成为乌思藏地方实权人物,因仿效故元设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,遂置乌思藏十三宗,有: 日喀则宗、内邬宗、贡宗、扎宗、穷结达孜宗、尼隆孜宗、雍仁蚌宗、加芝哲古宗、沃卡达孜宗等。约当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拉萨、山南、日喀则地区各市县及林芝地区西部。
唐置,属羁縻归思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。北宋庆历时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思里堡北。属桂州所领羁縻思顺州。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废。
亦称芝罘山。即今山东烟台市北芝罘岛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),“登之罘,立石颂秦德焉”。二十九年“登之罘,刻石”。三十七年“至之罘,见巨鱼”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太始三年(前94)
亦名石步镇。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石埠桥。《晋书· 桓玄传》: 东晋元兴三年 (404),刘裕讨桓玄,“裕等于江乘与战,临阵斩 (吴) 甫之,进至罗落桥,与 (皇甫) 敷战,复枭其首”。即此。在今江苏省南
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铜壁关乡。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九》: “西四关属蛮哈守备。” 蛮哈山在铜壁关前,明于此设蛮哈守备,驻兵总领神护、万仞、巨石、铜壁四关。
即石山郡。治所在方义县(今四川遂宁市)。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57遂州:“后周置遂州及兴西郡。”
北宋置,属宜兴县。即今江苏宜兴市南五十里湖㳇镇。 后讹为湖㳇。 《方舆纪要》 作“湖没”; 《清一统志》 作 “湖汊”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江苏连云港市驻地新浦区。陇海铁路在此有支线东北通大浦。
东汉改进桑县置,属牂柯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境。三国蜀建兴三年(225)属兴古郡。东晋废。古县名。东汉改进桑县置,治今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境。属牂柯郡。东晋后废。
①即今河北青县西南辛集回族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青县图:西南有辛集镇。②即今河北辛集市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束鹿县图:西北有辛集镇。③即今山东冠县东北辛集乡。清道光《冠县志》卷2《市廛》:辛
即营丘城。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二里临淄故城。《汉书·王子侯表上》 有 “营平侯信都。齐悼惠王子”。《水经·淄水注》: 渑水 “出营城东,世谓之汉溱水也。西北流径营城北。汉景帝四年,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