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义阳郡

义阳郡

①三国魏文帝时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安昌县(今湖北枣阳县南)。后废。东晋末改义阳国复置,移治平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)。南朝宋属南豫州,后为司州治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与信阳、罗山二县和桐柏县东部及湖北随州、广水二市、大悟县部分地。南齐改为北义阳郡。梁为司州治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改为义阳郡,为南司州治。北齐为郢州治。北周为申州治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三年(607)改义州为义阳郡。治所平阳县亦改为义阳县。唐初改为申州。天宝元年(742)复改义阳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改为申州。

②西晋太康九年(288)改义阳国置,治所在新野县(今河南新野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邓州、信阳二市与新野、唐河、桐柏、信阳等县及湖北随州、枣阳、广水等县市地。永宁元年(301)改为新野郡。

③东晋分南平郡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今湖南安乡县西南。南朝宋改为南义阳郡。

④南朝梁普通六年(525)置,属巴州。治所在义阳县(今四川巴中市西南恩阳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巴中市西南部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

⑤南朝梁置,为北江州治。治所在义阳县(今湖北黄陂县北七十里木兰山北)。隋废。

⑥东魏天平四年(537)改郢州置,属豫州。治所在真阳县(今河南正阳县北)。北齐废。

⑦即白马义阳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。


(1)三国魏文帝置,治安昌县(今湖北枣阳市南)。属荆州。寻废。(2)东晋末改义阳国置,治平阳县(今河南信阳市南)。南朝宋属南豫州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信阳、罗山等市县和桐柏县东部,湖北省广水、大悟、随州等三市县部分地区。后为司州治。南朝齐改北义阳郡,梁复旧。东魏末为南司州治。北齐为郢州治。北周改名宋安郡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及唐天宝、至德时又分别改义州、申州为义阳郡。地当南北交通要冲;有平靖、黄岘、武阳三关之险,为东晋、南朝北边要郡。(3)东魏天平四年(537年)改郢州置,治慎阳县(今河南正阳县北)。属豫州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正阳县地。北齐废。(4)南朝梁普通六年(525年)析阆中县置,治义阳县(今巴中市西南恩阳镇)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巴中市西部地区。属巴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新乡县

    ①西晋元康五年 (295) 置,属晋昌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。北周废。②隋开皇六年 (586) 析汲县、获嘉二县置,属卫州。治所在新乐城 (即今河南新乡市)。《寰宇记》 卷56新乡县: “取新中乡

  • 功立桥

    一作恭立桥。即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乡。明正德《颍州志》卷2:功立桥集“在南乡,九十里。工商杂集,货亦适中”。清乾隆《阜阳县志》卷4:张汉集在“西南乡九十里近河谷。即旧功立桥”。

  • 上允土把总

    民国属澜沧县,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上允镇。

  • 平河郡

    隋开皇元年(581)改平阳郡置,治所在平河县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、霍州二市及汾西、洪洞、安泽、浮山等县地。开皇三年(583)废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平阳郡置,治平河

  • 早起城

    又称鸡鸣城、食时城。在今山西怀仁县南三十里。《水经·潩水注》:“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。水出故城东南流,出山径日没城南,盖夕阳西颓,戎车所薄之城故也。东有日中城,城东又有早起城,亦曰食时城,在黄瓜阜北

  • 风渚湖

    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南下渚湖。以防风氏所居,故名风渚。宋《嘉泰吴兴志》卷5武康县:风渚湖“一名九里湖、下渚、封渚、巽渚。渚旁土粘埴,陶户皆居之。浙右陶器多出于此”。

  • 白象镇

    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永明县:白象镇“本白象堡。宋开宝三年,潘美伐南汉, 自道州而进,次于白象。或作白霞,误也。向置巡司于此,今革”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二》:白象镇“在永明县(今江永县

  • 萑谷

    东周属邑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。《左传》: 昭公二十六年 (前516),“ (周敬) 王次于萑谷”。古邑名。春秋邑名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。

  • 河内郡

    ①西汉高帝二年 (前205) 改殷国置,治所在怀县 (今河南武陟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,京汉铁路 (包括卫辉市) 以西地区。西晋移治野王县 (今河南沁阳市)。辖境渐小。隋开皇三年(583)

  • 岭北行省

    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。元皇庆元年(1312) 改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置,治所在和林路(今蒙古国西南鄂尔浑河上游之哈尔和林)。《元史·百官志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: “治和宁路,统有北边等处。” 辖境相当今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