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河

三河

①汉代称河内、河南、河东三郡为“三河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昔唐人都河东,殷人都河内,周人都河南。夫三河在天下之中,若鼎足,王者所更居也。”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司隶校尉“察三辅、三河、弘农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赞》:“三河未澄。”李贤注:“三河,河南、河北、河东也。”

②汉时羌人所居黄河、赐支河(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、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一段黄河)、湟河的合称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羌人“俱亡入三河间”。

③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大埔县:三河在“县(治今茶阳镇)西四十里。上流有三:自汀杭北注者曰大河, 自长乐县西注者曰小河,自平和县东注者曰小溪,三支交会,潆洄渟滀,南达府城东,所谓韩江也”。


(1)古地名。(1)汉称河东、河内、河南三郡为三河,与三辅、弘农同为畿辅之地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昔唐人都河东,殷人都河内,周人都河南。夫三河在天下之中,若鼎足,王者所更居也。”(2)汉称河南、河北、河东为三河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赞》:“三河未澄。”李贤注:“三河,河南、河北、河东也。”(2)古水名。汉时羌人所居黄河、赐支河(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、黄南藏族自治州一带境内一段黄河)、湟河的合称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羌人“俱亡入三河间”。(3)今水名。在江苏省西部。起自洪泽湖东南的蒋坝镇,东南通高邮湖。淮河主流经此入长江。建国后建有三河闸,以控制洪泽湖水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河尖

    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。清嘉庆十年(1805年)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岳岭口

   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唐县: “西北有大茂山,即恒岳也,东麓有岳岭口巡检司。”

  • 泾上

   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八里青衣江东岸泾上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夹江县: “旧治泾上,武德元年移于今治也。” 民国 《夹江县志》 卷1: “千佛岩上有‘古泾口’ 三大字。”

  • 东江革命根据地

    在广东省东部,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东江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。范围包括现今汕头、梅州、汕尾三市全部以及惠州、河源二市大部。其中心区域,初在海陆丰,1927年11月由彭湃领导创建。1929年春后转

  • 延安市

    1937年析延安县置,属陕甘宁边区。治所即今陕西延安市。为陕甘宁边区首府驻地。1949年2月撤销,并入延安县。1972年复置延安市。在陕西省北部、延河中游。面积3.67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 3556 平

  • 大武军

    唐置,属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里马邑村。调露二年(680)改名神武军。唐置,治今山西省朔州市。属朔州。调露二年(680年)改名神武军。

  • 惠井子驿

    清光绪年间置,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七角井镇西灰井子沟。

  • 合伯

    一作合膊。战国属韩,在今河南舞阳县南。产利剑。《战国策·韩策》:“韩卒之剑戟,皆出于冥山、棠溪、墨阳、合伯、邓师、宛冯。”古邑名。又作合膊。战国韩邑。在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南。《战国策·韩策》所云韩卒之剑

  • 罗罗斯宣慰司

    亦称罗罗宣慰司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) 置,属四川行省,寻改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建昌路 (今四川西昌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,大凉山及金沙江以西地区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 废,改置建昌卫。又

  • 勃伽夷城

    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,藏桂西北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2: 瞿萨旦国 “王城西行三百余里,至勃伽夷城,中有佛坐像,高七尺余,相好允备,威肃巍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