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雁默先烹

雁默先烹

源见“木雁”。喻无才者先被弃。唐白居易《岁暮》诗:“膏明自爇缘多事,雁默先烹为不才。”


主谓 比喻无能者先被遗弃。语本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故人喜,命竖子杀雁而烹之。竖子请曰:‘其一能鸣,其一不能,请奚杀?’主人曰:‘杀不能鸣者。’”唐·白居易《岁暮》:“膏明自爇缘多事,~为不才。”也作“烹不能鸣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庄子行于山中,见大木,枝叶盛茂,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。问其故,曰:‘无所可用。’庄子曰:‘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。’夫子出何事食木鱼,烹不能鸣固其理。”

〔雁默先烹〕 唐·白居易《岁暮》:“膏明自��缘多事, 雁默先烹为不才。”〔雁能鸣〕 宋·刘筠《鹤》:“养气自怜鸡善胜,全身却许雁能鸣。”

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故人喜。命竖子杀雁而烹之。竖子请曰:‘其一能鸣,其一不能鸣,请奚杀?’主人曰:‘杀不能鸣者。’明日,弟子问于庄子曰:‘昨日山中之木,以不材得终其天年; 今主人之雁,以不材死。先生将何处?’庄子笑曰:‘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。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庄子在山中行走,看到一棵大树,枝叶繁茂,可是伐木人停在树旁并不砍伐。问他原因,伐木人说:“这棵树没什么可用之材。”庄子说:“这树由于不成材而能活得长久。”庄子出山,住在朋友家里。朋友非常高兴,让小僮杀雁来款待他。小僮问道:“有一只能叫,一只不能叫,请问杀哪一只雁?”主人说:“杀那只不能叫的。”第二天,弟子问庄子:“昨天山中大树因不成材而得以长久,现在主人的雁却因不能叫而被杀,先生您如何处世呢?”庄子笑着回答:“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。材与不材之间,似乎妥当。但还不行,所以仍不免为忧患所累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中庸消极、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。

【典形】 悲虚雁、不材木、不鸣烹、木雁、能鸣雁、烹不能鸣、雁默先烹、雁能鸣、能鸣分。

【示例】

〔悲虚雁〕 唐·李商隐《寄太原卢司空》:“庄叟悲虚雁,终童漫识鼮。”

〔不材木〕 宋·苏轼《宥老楮》:“胡为寻丈地,养此不材木。”

〔不鸣烹〕 宋·陆游 《书意》:“一鸣辄斥不鸣烹,祸福元知未易评。”

〔木雁〕 唐·刘禹锡《酬乐天醉后狂吟》:“处身于木雁,任世变桑田。”

〔能鸣雁〕 唐· 陈子昂 《宿襄河驿浦》:“不及能鸣雁,徒思海上鸥。”

〔烹不能鸣〕 宋·苏轼《椶笋》:“问君


【词语雁默先烹】  成语:雁默先烹汉语词典:雁默先烹

猜你喜欢

  • 食三斗葱

    《旧唐书.屈突通传》:“时人语曰:‘宁服三斗葱,不逢屈突通。’”屈突通为官刚严,人皆忌惮,故宁服食三斗辛味之葱,不愿遭遇屈突通。后用为咏忍受辛辣之苦的典故。宋.陈与义《别岳州》:“朝食三斗葱,暮饮三斗

  • 井水不犯河水

    比喻两者互不侵犯。语出《红楼梦》六三回:“我和他‘井水不犯河水’,怎么就冲了他?”《官场现形记》五一回:“我是中国人,他们是外国人,我同他井水不犯河水,他为什么要告诉我呢?”《三家巷.二六》:“这里没

  • 桃花路

    同“桃花洞”。清王夫之《归朝欢.春晚》词:“任桃花路杳天台,不道仙源隔。”

  • 何胤三遗红

    《南史.何尚之传》附《何胤传》:“为中书令,领临海、巴陵王师。胤虽贵显,常怀止足……乃拜表解职,不待报辄去……永元中,征为太常、太子詹事,并不就。梁武帝霸朝建,引为军谋祭酒,并与书诏,不至。及帝践阼,

  • 嫁狗随狗

    封建道德规定女子嫁人,必须“从一而终”,即使嫁了狗,也得随狗一生。宋庄季裕《鸡肋编》卷下:“杜少陵《新婚别》云:‘鸡狗亦得将’,世谓谚云‘嫁得鸡逐鸡飞,嫁得狗逐狗走’之语也。”后人又用“嫁狗随狗”比喻

  • 石心木肠

    源见“木人石心”。形容人坚定的意气。宋苏轼《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》:“石心木肠,誓不忘于忠义。”并列 形容坚定不移。宋·苏轼《谢失察妖贼表》:“布衣蔬食,或未死于饥寒;~,誓不忘于忠义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

  • 胸无城府

    《宋史.傅尧俞传》:“尧俞厚重言寡,遇人不设城府,人自不忍欺。”后以“胸无城府”喻指为人胸怀坦荡,不用心机。清 掌生氏《长安看花记.秋芙传》:“其为人胸无城府,坦易可交。”陈毅《哭叶军长希夷同志》诗:

  • 生姜树上生

    比喻执拗的人。清代翟灏《通俗编.草木》引程伊川《语录》:“邵尧夫临终时,只是谐谑。某往视之,因警之曰:‘尧夫平日所学,今无事否?’答云:‘你道生姜树上生,我也只得依你说。’”主谓 比喻人性格执拗。清·

  • 束装偷金

    源见“不疑偷金”。谓怀疑诬枉他人。南朝 宋颜延之《庭诰》:“嫌或疑心,诚亦难分。动容窃斧,束装偷金,又何足论也。”

  • 羽觞随波

    源见“兰亭会”。又《文选.颜延之〈应诏宴曲水作诗〉》“每惟洛宴”李善注引南朝 宋东阳无疑《齐谐记》:“束晳对武帝曰:‘昔周公卜洛邑,因流水以汛酒,故逸诗曰:羽觞随流波。’”《晋书.束晳传》引作“羽觞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