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诲淫诲盗

诲淫诲盗

亦作“诲盗诲淫”。原指咎由自取。背负财物的人,身份低贱,乘坐车辆,与身份不相称,就会招来强盗的抢劫了。粗心大意,不保管好财物,等于教唆偷盗。一个女人,打扮的过于妖艳,是教唆淫乱。后世用以泛指引诱人犯盗窃奸淫作恶。

【出典】:

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子曰:作《易》者其知盗乎?《易》曰:‘负且乘致寇至。’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;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;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!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!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,《易》曰:‘负且乘,致寇至,’盗之招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近代·朱自清《论雅俗共赏》:“‘诲淫’、‘诲盗’,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。”


并列 原来是祸由自招的意思。后来用以表示教唆、引诱人家干淫秽、偷盗的事情。语本《易经·系辞上》:“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”孔颖达疏:“若慢藏财物,守掌不谨,则教诲于盗者,使来取此物。女子妖冶其容,身不精悫,是教诲淫者,使来淫己也。”爱新觉罗·溥仪《我的前半生》9章:“文化方面是腐败的,电影也是~的多。”△贬义。用于形容不良教唆。→诲奸导淫。也作“诲盗诲淫”。


诲淫诲盗”指引诱别人去干淫邪偷盗之事。亦作 “诲盗诲淫”。

《易·系辞上》: “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”疏: “若慢藏财物,守掌不谨,则教诲于盗者,使来取此物。女子妖冶其容,身不精悫( què,谨慎) 是教诲淫者,使来淫己也。”意思很明白: 自己保管财物不慎,无异诱人来偷; 女子打扮过分妖冶艳丽,无异诱人来狎玩调戏。“诲”,教诲,此为 “教”,引申 “诱”。

诲淫诲盗”原意为祸由自招,同现在的常用义不同,为什么其原意为自招其祸呢?

“诲”通 “悔”。《管子·大匡》: “管仲曰: ‘吾君惕,其智多诲。’”戴望校正引王引之曰: “诲与悔同……管仲言吾君之为人惕,及自知其过,则必多悔,悔则必能自反。”( “其智多诲”, “智”同“知”,“诲”通 “悔”。)

因此,“诲淫诲盗”犹言 “悔淫悔盗”。后悔淫盗之事,说明淫盗之事乃自己造成。淫盗必有祸,所以 “诲淫诲盗”本指祸由自招之义。然此义今已废而不用,而用其字面所示意义。


【词语诲淫诲盗】  成语:诲淫诲盗汉语词典:诲淫诲盗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人自以为得大将

    各人都认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。 形容人们自我估价很高。语出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何曰:‘王素慢无礼,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,此乃信所以去也。王必欲拜之,择良日,斋戒,设坛场,具礼,乃可耳。’王许之。诸

  • 锦幪独行

    《南史.隐逸传.释宝志》:“时有沙门释宝志者,不知何许人。有于宋泰始中见之,出入钟山,往来都邑,年已五六十矣。齐、宋之交,稍显灵迹。被发徒跣,语嘿不伦。或被锦袍,饮啖同于凡俗。恒以铜镜、剪刀、镊属挂杖

  • 跋烛之咨

    《旧唐书.柳公权传》载:柳公权“充翰林书诏学士,每浴堂召对,继烛见跋,语犹未尽不欲取烛,宫人以蜡泪揉纸继之。”后因以“跋烛之咨”指君王的恩遇征询。宋汪藻《谢除翰林学士表》:“学非闳博,难酬跋烛之咨;思

  • 引王倒屣

    源见“倒屣迎宾”。谓蔡邕匆忙中穿倒了鞋子迎接王粲。泛指热情迎接宾客。唐骆宾王《上瑕丘韦明府启》:“延张必于骛轮,引王终于倒屣。”

  • 苧罗人

    汉.赵晔《吴越春秋.勾践阴谋外传》:“十二年,越王谓大夫种曰:‘孤闻吴王淫而好色,惑乱沉缅,不领政事,因此而谋可乎?’种曰:‘可,夫吴王淫而好色,宰嚭佞以曳心,往献美女,其必受之。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

  •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

    兮:古代诗赋中的语助词。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啊”。鞠:养育。 爹啊是你生下我,娘啊是你养育我。 表示子女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情。语出《诗.小雅.蓼莪》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。”《西

  • 西门豹治邺

    此典指西门豹治理邺(yè业,今河南安阳北)县,破除迷信,兴修水利。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革除陋习,兴修水利。西门豹,复姓西门,名豹。战国魏国文侯时,任邺县令,以廉洁著称。当时,漳河水患泛滥成灾。地方官吏三

  • 批隙导窾

    同”批郤导窾”。金王若虚《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》:“而庖丁之游刃,批隙导窾,无非理间之自然,何独至于为政者而疑之哉?”见“批郤导窾”。清·魏源《默觚下·治篇七》:“~,迎刃而解,棋局一著胜人千百者是也。

  • 明河鹊桥

    源见“乌鹊填桥”。谓银河上驾起鹊桥。喻良缘喜结。明 孙仁孺《东郭记.少艾》:“那能勾秦楼凤箫,明河鹊桥,双双的鸾镜还同照。”

  • 焚谏草

    《晋书.羊祜传》载:晋羊祜为尚书右仆射,都督荆州诸军事,威重朝廷。在朝奏事,多嘉谋良策,但为保密,将奏疏草稿随即烧掉,以致后世莫闻。后因以“焚谏草”表示谨慎守密。唐杜甫《晚出左掖》诗:“避人焚谏草,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