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脍炙人口

脍炙人口

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,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。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,曾皙死后,曾参便不忍吃黑枣。公孙丑问孟子,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?孟子说,当然是烤羊肉。公孙丑又问,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?孟子答道,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,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。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,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,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尽心》下:“曾皙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齐己《读李白集》:“锵金铿玉千余篇,脍吞炙嚼人口传。” 宋·无名氏《宣和书谱》卷十:“(韩偓)所著歌诗颇多,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,往往脍炙人口。”


述宾 脍,切成细块的肉;炙,烤熟的肉。味道鲜美,使人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,人人赞美和传颂。语出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10:“李涛,长沙人也,篇咏甚著。如‘水声长在耳,山色不离门’……皆脍炙人口。”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像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,再过一千年也照样~,世代流传。”△褒义。→喜闻乐见 ↔索然无味


解释脍炙: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,亦泛指美味佳肴。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。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。

出处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曾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(一种果实名,成熟后颜色发黑,就像羊屎蛋一样,故名)。他死了以后,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,所以不忍吃羊枣。公孙丑问道:“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?”孟子说:“当然是佳肴啊!”公孙丑说:“既然这样,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?”孟子说:“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,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。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,姓却不用避讳,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,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。”

近义百读不厌

反义味同嚼蜡

例句

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。


【词语脍炙人口】  成语:脍炙人口汉语词典:脍炙人口

猜你喜欢

  • 肘后方

    《晋书.葛洪传》:“自号抱朴子,因以名书。其余所著……《肘后要急方》四卷。”“(洪)兀然若睡而卒……举尸入棺,甚轻,如空衣,世以为尸解得仙云。”晋人葛洪有仙术,著有《肘后急要方》,世传他死后尸解成仙而

  • 凫飞叶县

    源见“王乔凫舄”。指出任县令。唐岑参《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》诗:“凤去妆楼闭,凫飞叶县遥。”

  • 铜琶大江

    源见“铁板铜琶”。借指豪放激越的吟唱。清姚燮《醉太平.题蒋莲帆赤壁秋泛图》词:“风高夜凉,月昏斗黄,有人舞袖低昂,唱铜琶大江。”

  • 戏彩娱亲

    《艺文类聚》卷二十引《列女传》:“老莱子孝养二亲,行年七十,婴儿自娱,着五色彩衣。尝取浆上堂,跌仆,因卧地为小儿啼。或弄乌鸟于亲侧。”又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一三引师觉授《孝子传》:“老莱子者,楚人,行年七

  • 罗伤翟廷尉

    源见“门可罗雀”。谓感慨门庭冷落。唐骆宾王《帝京篇》:“灰死韩安国,罗伤翟廷尉。”

  • 滕廛

    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,踵门而告文公曰:‘远方之人,闻君行仁政,愿受一廛而为氓。’”后因以“滕廛”指仁里,乐土。宋刘辰翁《水龙吟.和清江李侯士弘来寿》词:“安得滕廛,移将近

  • 曳落河

    古回纥语,健儿的意思。《新唐书.房琯传》:“彼曳落河虽多,能当我刘秩乎?”唐代姚汝能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上:“养同罗及降奚、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己子,及家童校弓矢者百余人,推以恩信,厚其所给,皆感恩竭诚,

  • 潘鬓

    《文选》卷十三晋潘岳《秋兴赋序》:“晋十有四年,余春秋三十有二,始见二毛(黑发间生白发,故称二毛)。”又《秋兴赋》:“悟时岁之遒(紧迫;急迫)尽兮,慨俛(同俯)首而自省。斑鬓髟(音biāo,长发下垂的

  • 召平种瓜

    源见“东陵瓜”。谓退官归隐田园。元 马谦斋《柳营曲.太平即事》曲:“傲河阳潘岳栽花,效东门召平种瓜。”

  • 探赜钩深

    探索幽隐,求取深意。语出《易.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。”唐 孔颖达《〈春秋正义〉序》:“刘炫于数君之内,实为翘楚,然聪惠辩博,固亦罕俦,而探赜钩深,未能致远。”《法书要录》卷一引汉 赵壹《非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