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耳濡目染

耳濡目染

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擩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“擩”同“濡”。后因以“耳濡目染”谓经常听到看到,无形之中受到影响。宋朱熹《己丑与汪尚书书》:“耳濡目染,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。”鲁迅《书信集.致母亲》:“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,没有小朋友之故,耳濡目染,知道的事就多起来。”


并列 濡,侵润,沾湿;染,沾染。听得多看得多就自然而然受到影响。廖辉英《何处再逢君》:“你当然不行!想一步登天呀?你知道这花了我多少时间、学费和青春?何况我家本来就做这个,~也有十多年……”△多用于长期自然而然接触。→耳闻目睹 潜移默化 ↔一尘不染。 也作“目染耳濡”、“目濡耳染”、“耳染目濡”、“耳习目染”、“耳擩目染”、“耳濡目击”、“耳濡目及”、“耳闻目染”、“耳熏目染”。


【词语耳濡目染】  成语:耳濡目染汉语词典:耳濡目染

猜你喜欢

  • 皋鱼之泪

    源见“风木之悲”。指父母亡故、不得奉养的悲伤之情。清钮琇《〈觚賸〉自序》:“旅食三年,不断皋鱼之泪;宦归千里,无馀刘宠之钱。”

  • 抟土作人

    神话传说中女蜗抟( ㄊㄨㄢˊ tuán 团)黄土作人。《太平御览.皇王女娲氏》引《风俗通义》曰:“天地开辟,未有人民,女娲抟黄土作人,剧务力,不暇供,乃引绳絙于泥中,举以为人。故富贵者,黄土人也;

  • 袍泽

    《诗.秦风.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,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,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”袍:长袍;泽:借为“襗”,内衣。旧时军人相称为“同袍”,也称相互间的友谊为“

  • 华亭叹

    源见“华亭鹤唳”。指陆机临死欲闻故乡鹤鸣而不得的感慨。元张养浩《沉醉东风.隐居叹》曲:“班定远飘零玉关,楚 灵均憔悴江干。李斯有黄犬悲,陆机有华亭叹。”

  • 扫雪烹茶

    《通鉴长编》载:宋陶谷得党太尉家姬,遇雪,谷取雪水烹茶(按或作掬雪水烹茶),谓姬曰:“党家有此风味否?”对曰:“彼粗人,安有此?但能于销金帐下,浅斟低唱,饮羊羔儿酒耳。”陶谷取雪水烹茶,并向党太尉家姬

  • 凤媒

    源见“琴挑文君”。谓自求婚配。唐骆宾王《棹歌行》:“凤媒羞自托,鸳翼恨难穷。”【词语凤媒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媒

  • 一箑西风

    源见“庾公尘”。喻显贵的权势。宋王弈《酹江月.和辛稼轩》词:“一箑西风休掩面,白浪黄尘迷目。”

  • 鸣鼓而攻

    《论语.先进》:“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曰:‘非吾徒也!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’”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鲁国大夫季孙实行改革。孔子认为季孙不过一诸侯国卿,但其享受已富过了周朝的亲王宰相周公

  • 赠药

    源见“让抗”。指敌对双方相互信任,辑睦边境。南朝梁简文帝《与魏南荆州刺史李志书》:“明户暗投,昔人为诫;邻藩赠药,有可虚怀。”北周庾信《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》:“楚城邻境,实有让田;吴人对营,无妨

  • 比干谏死

    同“比干剖心”。唐李白《古风》五十一:“比干谏而死,屈平窜湘源。”唐卢仝《感古》诗之二:“箕子为之奴,比干谏而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