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

止:归宿。指学习的目的性。 知道学习目的之所在,然后语言行动有一定的方向;言行有了一定的方向,然后心志能够清静,不胡思乱想;心志清静了,然后能安宁闲适,不烦不躁;安宁闲适了,然后能虑周详,瞻前顾后;考虑周详了,然后能有所收获。 意谓学习明确目的性是首要任务。语出《礼记.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宋.陆九渊《与邓文范》:“‘绵蛮黄鸟,止于丘隅,’于止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?‘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’学不知止,而谓其能虑、能得,吾不信也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折五斗腰

    同“折腰五斗”。清唐孙华《同年沈嗣昭谈杭州西溪之胜》诗:“辞官归养母,耻折五斗腰。”

  • 金壶道人

    源见“金壶墨”。指善书法者。宋韩维《答原甫试墨见诒》诗:“金壶道人丸法墨,持卖都城人不识。”【词语金壶道人】  成语:金壶道人汉语大词典:金壶道人

  • 梦楹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‘……予畴昔之夜,梦坐奠于两楹之间,夫明王不兴,而天下其谁能宗予,予殆将死也。’盖寝疾七日而没。”畴昔,前日,往日。寝疾,卧病。孔子临终前数日,梦奠于两楹之间,预知将死,后果七日而

  • 方寸地

    《列子.仲尼》:“嘻!吾见子之心矣,方寸之地虚矣。”后因以“方寸地”指心。亦引申指心思,心情。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六:“俗语云:‘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。’指心而言也。”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上:

  • 清明火

    《周礼.夏官.司爟》:“司爟掌行火之政令,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。”郑玄注:“郑司农说以㔌子曰:‘春取榆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’”古时寒食禁火,到唐 宋时,根据

  • 机动惊鸥

    源见“鸥鹭忘机”。谓怀机心俗念必与世不和。宋李昴英《水调歌头.题斗南楼和刘朔斋韵》词:“一笑人间世,机动早惊鸥。”

  • 扇枕温衾

    同“扇席温枕”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三:“说到此处,就是卧冰哭竹,扇枕温衾,也难报答万一。”见“扇枕温被”。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擢第》:“~,番做个倚门倚闾。”【词语扇枕温衾】  成语:扇枕温衾汉语大词

  • 抱玉三朝楚

    源见“和氏之璧”。比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。唐卢僎《途中口号》:“抱玉三朝楚,怀书十上秦。年年洛阳陌,花鸟弄归人。”

  • 石髓食

    旧题汉.刘向《列仙传.邛疏》:“邛疏者,周封史也。能行气炼形,煮石髓而服之,谓之‘石钟乳’。”晋.葛洪《神仙传.王烈》:“王烈者,字长休,邯郸人也,……叔夜甚敬爱之,数数就学。……烈独之太行山中,忽闻

  • 象齿焚身

    《左传.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,则诸侯贰;若吾子赖之,则晋国贰。诸侯贰,则晋国坏;晋国贰,则子之家坏。何没没也?将焉用贿!象有齿以焚其身,贿也。”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闻知晋国大夫范宣子贪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