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选》卷三九江文通(江淹)《诣建平王上书》“昔者贱臣叩心,飞霜击于燕地”下唐李善注引《淮南子》:“邹衍(战国时齐国临淄人。燕昭王筑碣石官尊以为师。昭王死后,燕惠王听信谗言,把他逮捕下狱)尽忠于燕惠王
源见“伊尹荷鼎自进”。谓任宰相之职。唐陈子昂《感遇》诗之二四:“高堂委金玉,微缕悬千钧。如何负公鼎,被夺笑时人。”【词语负公鼎】 汉语大词典:负公鼎
同“麒麟儿”。明汪廷讷《狮吼记.训姬》:“那陈季常呵,风流潇洒,愿他早诞麟儿。”【词语麟儿】 汉语大词典:麟儿
《诗经.小雅.伐木》: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。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《伐木》诗中只说“鸟鸣”,并未指明为何鸟。《毛诗》将“嘤其鸣矣”解为“莺其鸣矣”,此说见唐.李善注《文选》卷二十四
同“闻鸡起舞”。清黄遵宪《述怀再呈霭人樵野文》诗:“抡才国所重,得第亲亦喜。绕床夜起舞,何以为臣子?”
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后以“明察秋毫,不见舆薪”比喻为人精明过头,见小而不见大。其他 目光敏锐,可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,却看不到一车柴草。比喻为人精明,但
同“乘鲤”。清宋琬《青山庄歌为徐声服太守作》:“中有一人兮,绀发而朱颜。餐沆瀣,弄潺湲,乘赤鲤,招白鹇。”
《诗.大雅.行苇》:“敦彼行苇,牛羊勿践履。”按,古文毛序以为泛言周王朝先世之忠厚,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公刘的仁德。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。多用于称颂朝廷。汉班彪《北征赋》:“慕公刘之遗德,乃行苇之不伤
又作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毫、厘: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,微小长度和重量单位。常用以指若有微小差误,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季振宜,字诜(shēn身)兮,号沧苇,汉族,泰兴(今江苏泰兴县)人。顺治四年(
它山:别的山。《诗.小雅.鹤鸣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又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攻:琢治。错:磨石。别的山上的石头,可用来琢磨玉器。意为别国的贤才可作为本国的辅佐。后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