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作“绝长补短”,指土地面积、形状。后以此指汲取他人之长,以补充自己不足。滕文公未继位之前,出使楚国途中,路过宋国,拜见孟子。孟子和他讲了自己的性善之说,要他以尧舜之道治天下。后来滕文公回国时又去见孟
同“爨下劳薪”。清赵翼《杨桐山招饮肴馔极精赋赠》诗:“爨底劳薪虽识味,家常那得此精好。”
源见“三生石”。借指与之交谊深厚的僧人。宋苏轼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》诗:“欲向钱塘访圆泽,葛洪川畔待秋深。”
《三国志.魏书.刘放传》注:三国魏时,中书监刘放与中书令孙资友好,二人久任要职,夏侯献与曹肇为此不满,他们见殿中有鸡栖树,便说,“此亦久矣,其能复几?”刘放和孙资皆为中书省官员,夏侯献与曹肇以殿中有鸡
泄泄( ㄧˋ ㄧˋ yì yì ):和乐貌。一作“浊洩”。 形容非常欢乐。语出《左传.隐公元年》:“姜出而赋:‘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。’”宋.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一五:“胡旦作《长鲸吞舟赋》,其状鲸
同“萁豆相煎”。清 黄鷟来《寄怀吕大风》诗之六:“屐虽齿折诚何碍,吟到萁燃未免猜。”
宋.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六:“前澧州夹山善会禅师法嗣(注:法嗣,佛教禅宗称继承衣钵的弟子),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,……寻之夹山卓庵(卓庵,立庵也),后得夹山书,发而览之,不觉竦然,乃弃庵至夹山礼拜。
《汉书.高帝纪》:“八年春三月,令爵非公乘以上,毋得冠刘氏冠。”“刘氏冠”,汉高祖刘邦担任亭长时,曾以竹皮为冠,后时常戴之,时称“刘氏冠”。后因以“戴刘冠”为享受比较高等爵位的典故。宋.杨亿《旧将》诗
同“子夫入侍”。唐骆宾王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:“伪临朝武氏者,性非和顺,地实寒微。昔充太宗下陈,曾以更衣入侍。”
同“夏虫语冰”。唐唐彦谦《中秋夜玩月》诗:“雾静不容玄豹隐,冰生惟恐夏虫疑。”宋梅尧臣《中伏日永叔遗冰》诗:“巨块置我前,凝结造化移。畏冷不敢食,有类夏虫疑。”【词语夏虫疑】 汉语大词典:夏虫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