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洞庭张乐

洞庭张乐

庄子.天运》:“北门城问于黄帝曰:‘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(注:咸池,古乐名,传说为黄帝之乐。洞庭,广庭;洞庭之野,指天地之间)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(注:怠,指恐惧之心消退),卒闻之而惑(注:惑,指陶醉于其声而如同暗惑一般),荡荡默默(注:荡荡,平易:默默,无知貌),乃不自得。’帝曰:‘汝怠其然哉!……夫至乐者,先应之以人事,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,然后调理四时,太和万物。……’”

庄子想说明“至乐”之理,故借黄帝与其臣子北门城的对话而加以说明。北门城不悟“至乐”之道,故初闻其声感到惊惧,再闻其声,稍悟其旨,恐惧之心退息。最后再赏,知与天地礼义相合,于是陶醉其声,如同暗惑一般。听其音再体悟其玄理,更觉荡荡无偏,默默无知,呈现物与我皆忘之感。所谓“至乐”,按黄帝说法是最上乘之乐,它必须顺乎天理,应乎自然,得之于心,随心适性,然后才发之为声,奏之成曲。就是说,它是黄帝崇高的德行教化与高超的乐声相结合的产物一一此即所谓“咸池之乐”。后因以“洞庭张乐”用为至乐之典。

宋.辛弃疾《水龙吟.题雨巖。巖类今所画观音补陀。巖中有泉飞出,如风雨声》词:“不然应是,洞庭张乐,湘灵来去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北门成问于黄帝曰:‘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,卒闻之而惑; 荡荡默默,乃不自得。’”《庄子·至乐》:“咸池九韵之乐,张之洞庭之野,鸟闻之而飞,兽闻之而走,鱼闻之而不入,人卒闻之,相与还而观之。”

【今译】 北门成问黄帝说:“您在洞庭之野 (相传在天池之间) 演奏《咸池》大乐,我初听时感到害怕,再听时畏惧减退,最后听时就心神摇荡,口不能言,以至把音乐和我自己都忘掉了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演奏盛大音乐;也用以咏黄帝事。

【典形】 洞庭张乐、黄帝乐、咸池奏、轩皇张乐、鱼龙舞洞庭、张洞庭、张乐、张乐洞庭、乐奏洞庭、咸池韵。

【示例】

〔洞庭张乐〕 南朝齐·谢朓《新亭渚别范零陵诗》:“洞庭张乐地,潇湘帝子游。”

〔黄帝乐〕 宋·陈与义《居夷行》:“洞庭叶稀秋声歇,黄帝乐罢川杲杲。”

〔咸池奏〕 唐·李适《唐中和乐舞辞》:“顾非咸池奏,庶协南风薰。”

〔轩皇张乐〕 宋·陆游《岳阳楼》:“轩皇张乐虽已矣,此地至今朝百灵。”

〔鱼龙舞洞庭〕宋·苏轼《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》之一:“君王自北西巡狩,再使鱼龙舞洞庭。”

〔张洞庭〕宋·黄庭坚《再次孔四韵》:“端可张洞庭,寥阔世未信。”

〔张乐〕 北周·庾信《贺新乐表》:“臣等并预钧天,同观张乐,轩墀弘敞,栏槛眺听。”

〔张乐洞庭〕 清·钱谦益 《炼丹台》:“张乐洞庭野,采药黟山巅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八面威风

    形容威势很盛。明太祖初得和阳,欲图江南,与徐达乘小舟,于元旦渡江,舟子发口号曰:“圣天子六龙护驾,大将军八面威风。”太祖得此吉语,与徐达蹑足相庆。见明代董穀《碧里杂存》卷上。见“威风八面”。高和《越轨

  • 张辽止啼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张辽传》:“张辽字文远,雁门马邑人也。……辽武力过人,……数有战功,迁裨将军。……(魏、吴战于合肥)辽披甲执戟,先登陷阵,杀数十人,斩二将,大呼自名,冲垒入,至权麾下。……权人马皆披靡

  • 囊沙量沙

    源见“囊沙”、“唱筹量沙”。泛指相机破敌的不同战术。明朱鼎《玉镜台记.石勒称王》:“增灶减灶,方略不同;囊沙量沙,动静莫测。”

  • 谢家宝树

    同“谢庭兰玉”。明冯梦龙《双雄记.赏荷造谋》:“若得谢家宝树向此间栽,却不是累世簪缨百福来。”偏正 东晋的谢玄。比喻能光宗耀祖的子侄。语出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;非谢家之宝

  • 玉关人老

    《东观汉记.班超传》:“超自以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上疏曰:‘臣常恐年衰,奄忽僵仆,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’”班超戍西域三十一年,封定远侯。后因以“玉关人老”借指久戍思归之情。宋张孝祥《与杨抑

  • 习蓼虫

    《文选》卷二十八南朝宋.鲍明远(照)《放歌行》:蓼虫避葵堇,习苦不言非。”唐.李善注:“《楚辞》曰:‘蓼虫不徙乎葵藿。’东汉.王逸曰:‘言蓼虫处辛辣,食苦恶,不徙葵藿食甘美者也。’”蓼草中有一种虫子,

  • 携妓东山

    同“东山携妓”。唐李白《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》诗:“携妓东山去,春光半道催。”

  • 豹雾

    源见“南山雾豹”。指隐居潜修之所。唐骆宾王《夏日游德州赠高四》诗序:“仆少负不羁,长逾虚诞。读书颇存涉猎,学剑不待穷工。进不能矫翰龙云,退不能栖神豹雾。抚循诸己,深觉劳生。”【词语豹雾】   汉语大词

  • 称使

    《春秋.隐公二年》“九月,纪 裂?来逆女”晋杜预注:“逆女,或称使,或不称使,昏礼不称主人,史各随其实而书。”后因以“称使”谓使者。宋秦观《曹虢州诗序》:“虢为州,在关 陕之间,其地不当孔道,无称使过

  • 不学诗,无以言

    不学诗,便不会说话。 古人认为“诗以言志”,不学诗就无从表达自己的志趣。语出《论语.季氏》:“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”里波《诗里诗外》(《长江日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