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欲盖弥彰

欲盖弥彰

原作“欲盖而名章”。形容企图掩盖事实真象,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。公元前511年冬,同鲁国接壤的邾国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滥城献给鲁国。左丘明评论说,名义的不能不慎重就象这样:有时有了名义还不如没有名义。带了土地背叛,即使这个人低贱,也一定也要记载地名,以此来记载这个人,终于成为不义,不能磨灭。因此君子行动就想着礼,办事就想着义;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,不做不合于义而内疚的事。有人求名而不加记载,有人想要掩盖反而记下了名子,这是对不义的惩罚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冬,邾黑肱以滥来奔,贱而书名,重地故也。君子曰:“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。夫有所有名,而不如其已。以地叛,虽贱,必书地,以名其人。终为不义,弗可灭已。是故君子动则思礼,行则思义,不为利回,不为义疚。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盖而名章,惩不义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王应麟《困学记闻》卷六:“或欲盖而名章,如赵盾伪出奔,崔杼杀太史,将以盖弑君之恶,而其恶益著焉。” 清·王夫之《宋论·太宗》:“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。”


并列 弥,更加;彰,显著。本指想隐名埋姓,反而名声更大。语本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盖而名章,惩不义也。”后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,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。胡山源《散花寺》:“现在,她写了那一纸,又写这一纸,她不是~是什么!”△原为褒义,后为贬义。→此地无银三百两 ↔文过饰非。 也作“欲盖而彰”。


【词语欲盖弥彰】  成语:欲盖弥彰汉语词典:欲盖弥彰

猜你喜欢

  • 战胜臞肥

    同“战胜得道肥”。南朝 宋谢灵运《初去郡》诗:“战胜臞者肥,止监流归停。”

  • 震瓦

    同“武安振瓦”。宋陆游《春寒》诗:“滔天来洚水,震瓦战昆阳。”【词语震瓦】   汉语大词典:震瓦

  • 齐烟

    源见“齐烟九点”。借指中国。清 丘逢甲《题兰史独立图》诗:“胸有千秋哀古月,眼穷九点哭齐烟。”

  • 鸱争腐鼠

    源见“鸱得腐鼠”。喻庸人俗辈争夺凡俗的权势利禄。宋司马光《潜虚.得》:“鸱争腐鼠,鵷雏弗顾。”

  • 衔木鸟

    同“衔石鸟”。唐陶翰《送金卿归新罗》诗:“拂波衔木鸟,偶宿泣珠人。”【词语衔木鸟】   汉语大词典:衔木鸟

  • 归华表

    源见“辽东鹤”。谓眷恋故乡。唐黄滔《翁文尧员外捧金紫还乡之命雅发篇章辄兹酬和》:“两回谁解归华表,午夜兼能荐《子虚》。”

  • 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

    同“太公钓”。毛泽东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:“美国人在北平,在天津,在上海,都洒了些救济粉,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。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。嗟来之食,吃下肚子要痛的。”其他 太公,指周初开国大臣姜子牙,封

  • 染竹成斑

    源见“湘妃竹”。指斑竹。唐宋之问《晚泊湘江》诗:“唯馀望乡泪,更染竹成斑。”

  • 博学于文

    文:指文献。 广泛地学习文献。 孔子教人学习之语。语出《论语.颜渊》:“子曰:‘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’”清.顾炎武《与友人论学书》:“博学于文,行己有耻,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

  • 顾名思义

    看到名字就想到名子的含义。后来也比喻做出某种结论或解释是理所当然的。王昶(?-259年),字文舒,太原晋阳(今山西晋阳)人。曹丕在东宫时,为中庶子。曹丕即位,迁兖州刺史。明帝时加扬烈将军。齐王曹芳时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