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曲高和寡

曲高和寡

战国楚.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,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。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,说明“曲高弥寡”的道理,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,不同于流俗,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。后因用以比喻人品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,知音也就越少。

清.刘鹗《老残游记.续篇》第五回:“我在省城,只听人称赞靓云,从没有人说起逸云,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”


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,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。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,理解它的人就越少。语本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……其为《阳春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※曲,不读作qū。和,不读作hé,意为“唱和”。△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,超卓不凡;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,不大众化,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。↔一唱百和


解释意谓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。比喻知音难得。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,能理解的人很少。

出处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……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战国时期,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。有一次,他问宋玉:“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,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?”宋玉回答说:“啊!大概有这种情况。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,让我把话说完。”

宋玉接着说道:“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,一开始唱的是《下里巴人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,接着他又唱《阳陵采薇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,随后他又唱《阳春白雪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,最后,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,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,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,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。因此,曲子的声调越高,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。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,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,穿越层层白云,背负广袤的青天,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。田间地头的小(yàn)雀,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?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,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,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。池塘里的小鱼,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?其实,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、鱼里有大鲸,读书人中也一样。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,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。世俗中的浅陋之人,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?”

近义阳春白雪

反义下里巴人

例句

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。


【词语曲高和寡】  成语:曲高和寡汉语词典:曲高和寡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翁风化

    同“文翁化俗”。宋柳永《一寸金》词:“仗汉节、揽辔澄清,高掩武侯勋业,文翁风化。台鼎须贤久,方镇定、又思命驾。”

  • 梅尉隐

    同“梅福隐”。明徐孚远《赠寓交者蒋渐逵》诗:“姓氏真同梅尉隐,方书多自葛洪传。”

  • 芳草

    《楚辞》汉淮南小山《招隐士》“王孙游兮不归,芳草生兮萋萋。”见萋萋芳草,而思未归的王孙。后因以“芳草”为怀念友人的典故。唐.王维《送权二诗》:“芳草空隐处,白云系故岑。”杜牧《送友人游湖南诗》:“山密

  • 面首

    《宋书.前废帝纪》:“山阴公主淫恣过度,谓帝曰:‘妾与陛下,虽男女有殊,俱讬体先帝。陛下六宫万数,而妾唯驸马一人。事不均平,一何至此!’帝乃为主(宫主)置面首(指强健美好的男子,后作男宠)左右三十人。

  • 孙阳顾

    同“伯乐一顾”。伯乐,姓孙名阳。唐殷尧藩《暮春述怀》诗:“此时若遇孙阳顾,肯服盐车不受鞭。”

  • 岂有他哉

    《孟子.告子上》:“人之于身也,兼所爱。兼所爱,则兼所养也。无尺寸之肤不爱焉,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。所以考其善不善者,岂有他哉!”兼爱是封建社会做人的信条,除此之外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。因以“岂有他哉”形

  • 励兵秣马

    同“厉兵秣马”。《水浒传》九四回:“山士奇到壶关,知盖州失守,料宋兵必来取关,日日励兵秣马,准备迎敌。”见“厉兵秣马”。唐·陈子昂《为建安王与辽东书》:“请都督~,以待此期。”【词语励兵秣马】  成语

  • 枯鱼之肆

    源见“涸辙之鲋”。卖干鱼的店铺。比喻死境、绝境。《晋书.闵王承传》:“足下若能卷甲电赴,犹或有济;若其狐疑,求我枯鱼之肆矣。”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:“庸知一人之不利,驯至为一国之不利,一种之不

  • 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

    邑:古代区域单位,九夫为井,四井为邑,邑方二里。 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地方,里面也必定有忠诚信实的人。 表示忠信之士,随处都有。语出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”《

  • 元龙湖海气

    同“元龙豪气”。宋刘克庄《满江红.送王实之》词:“落落元龙湖海气,琅琅董相天人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