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攀柏

攀柏

晋书.王裒传》:“王裒(裒,音pōu)字伟元,城阳营陵人也。祖修,有名魏世。父仪,高亮雅直,为文帝(司马昭)司马。东关之役,帝问于众曰:‘近日之事,谁任其咎?’仪对曰:‘责在元帅。’帝怒曰:‘司马欲委罪于孤邪!’遂引出斩之。裒少立操尚,行己以礼,身长八尺四寸,容貌绝异,音声清亮,辞气雅正,博学多能,痛父非命,未尝西向而坐,示不臣朝廷也。于是隐居教授,三徵七辟皆不就。庐于墓侧,旦夕常至墓所拜跪,攀柏悲号,涕泪著树,树为之枯。”

王裒攀柏悲号,涕泪沾树,竟使柏树枯死。正史这样载述,是为了突出王裒守孝的愚诚和哀痛的深切,以宣扬封建孝道。旧因以“攀柏”用为哀痛父丧,悼亡伤逝的典故。

刘宪《坟树有甘露判》:“甘露降其树,还同泪柏之林;芝草生其庐,即在寝苫之室。”


【词语攀柏】   汉语词典:攀柏

猜你喜欢

  • 牛马风遥

    同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.硬拷》:“你岭南,吾蜀中,牛马风遥。”

  • 管宁藜床

    同“管宁榻”。北周庾信《小园赋》:“况乎管宁藜床,虽穿而可坐;嵇康锻灶,既暖而堪眠。”

  • 伏波柱

    同“伏波标柱”。唐李商隐《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》诗:“泷通伏波柱,帘对有虞琴。”

  • 宿灵台

    参见:寄灵台

  • 拈花

    同“拈花一笑”。清钱谦益《寄严道彻太守》诗:“蒲团已悟拈花案,尺素争传倒薤书。”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.闵预》:“学簪花而舍拈花,何为不可;倩贝叶以充红叶,何便如之?”【词语拈花】   汉语大词典:拈花

  • 恨相见晚

    同“恨相知晚”。宋文天祥《与山人黎端吉书》:“明者了了,不逾顷刻能解人数百年中事,恨相见晚矣。”见“恨相知晚”。宋·文天祥《与山人黎端吉序》:“与痴儿说梦,终日闷闷,使人欲索枕僵卧。明者了了,不逾顷刻

  • 拔本塞源

    见〔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〕。见“拔本塞原”。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:“夫~之论不明于天下,则天下之学圣人者,将日繁日难,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。”→釜底抽薪↔缓不济急【词语拔本塞源

  • 越娘背灯

    宋.刘斧《青琐高议》别集卷三《越娘记》:西洛杨舜俞一日行至郊外,至一茅屋投宿,见一女子衣衫褴褛,背灯而坐,即越娘。越娘为已死之鬼,求舜俞改葬吉地。舜俞于都西买高地改葬。晚间,越娘来谢,因成人鬼夫妻。后

  • 取法于上,仅得其中

    取法:取为法则。采取上好的作为法则,也仅仅能得到中等的。唐太宗《帝范》:“取法于上,仅得其中,取法于中,不免为下。”也作 ① 【取法于上,仅得乎中】。孙中山《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》:“语曰:取法于上,仅

  • 淹会贯通

    犹融会贯通。明 高启《〈史要类钞〉序》:“遂使义理之微不备,事变之实不详,无以淹会贯通,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。”见“融会贯通①”。明·高启《〈史要类钞〉序》:“遂使义理之微不备,事变之实不详,无以~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