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藏舟去壑”。比喻事物永远生生息息,变化无穷。清王夫之《广落花诗》之十九:“霎时雨警三更梦,大力舟藏万壑春。”
南朝陈.江总《山水纳袍赋.序》:“皇储监国余辰,劳谦终宴,有令以纳袍降赐。何以奉扬恩德?因题此赋。”(据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七引)南朝陈.江总,在陈后主时任尚书令,故世称江令。他曾受锦袍之赐,作《山水纳
源见“黄齑三百瓮”。喻指清苦的生活。清唐孙华《挑菜》诗:“书生食籍闻前定,应许支消百瓮齑。”
丸鼓:连续投掷铜丸击鼓,形成节拍不同的鼓声。典出自《汉书·史丹传》。史丹字君仲,原是鲁国(今山东曲阜)人,后迁移到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。在汉元帝当太子时,史丹因父亲史高(任汉宣帝朝的大司马车骑将军)
晋潘岳《秋兴赋》序:“晋十有四年,余春秋三十有二,始见二毛。”潘岳字安仁,又称潘安,曾任河阳县令,故也称潘河阳。后以“潘安白发”指早生白发,未老先衰。唐白居易《不准拟》诗之二:“多于贾谊长沙苦,小校潘
源见“次公狂”。又《汉书.黄霸传》载:“汉黄霸,亦字次公,少学律令,为人明察内敏,得吏民心,所至有政绩。借指刚直廉明之士。宋林逋《寄上金陵马右丞》诗:“尽道次公当入相,江湖那肯久迟徊。”【词语次公】
同“贯月槎”。清程先贞《过星来舅次韵》:“御风山阁敝,贯月海槎浮。”
同“触斗蛮争”。宋朱松《书屋述还》诗:“已笑荣枯卢白戏,不须物我触 蛮争。”
唐.房玄龄《晋书.王羲之传》:“羲之雅好服食养性,不乐在京师,初渡浙江,便有终焉之志。”唐代李延寿《南史.隐逸传下.刘慧斐传》:“慧斐少博学,能属文,起家梁安成王法曹行参军。尝还都,途经寻阳,游于匡山
乔木:高大的树木。幽谷:深暗的山谷。 从高大的树木上下来,进入深暗的山谷中。 比喻处境由好变坏。语出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:“吾闻出于幽谷,迁于乔木者,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。”宋.张栻《答吕季克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