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布鼓雷门

布鼓雷门

布鼓:用布蒙的鼓。雷门:古时会稽(今浙江绍兴)城门名。传说雷门上有大鼓,击之可声闻洛阳。汉代益州刺史王尊被任命为东平(今山东东平县东)王相。当时东平王凭仗着自己是皇帝至亲,骄横奢侈而不遵守法度,使前任的王傅和王相连续获罪而被撤职。王尊来到东平王府,致送诏书时,东平王傅正在给东平王讲《诗经·相鼠》这首诗。王尊毫不客气地说:“不要在雷门上敲布鼓了。”后以此为典,比喻不要在名家高手面前显示、卖弄本领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76《王尊传》3229、3230页:“博士郑宽中使行风俗,举奏(王)尊治状,迁为东平相。是时,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,傅相连坐。及尊祝事;奉玺书至庭中,王未及出受诏,尊持玺书归舍,食已乃还。致诏后,谒见王,太傅在前说《相鼠》之诗。尊曰:‘毋持布鼓过雷门!’王怒,起入后宫。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勃《上武侍极启》:“涓波有托,望日谷以驰诚;钟鼓无施,伏雷门而假息。” 唐·刘禹锡《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》:“词人羞布鼓,远客献貂檐。” 唐·李商隐《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》:“捧爝火以干日御,动已光销;抢布鼓以诣雷门,忽然声寝。” 宋·黄庭坚《次韵杨明叔》:“雷门震惊手,待汝一援桴。” 宋·陈师道《敬酬智叔三赐之辱》:“险韵庾词费讨论,真持布鼓过雷门。” 元·吴昌龄《东坡梦》一折:“小官在吾兄跟前,念《满庭芳》一阙,却似持布鼓过雷门,岂不惭愧?”


其他 拿着布鼓过雷门,犹班门弄斧,比喻自不量力地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,贻笑大方。语本《汉书·王尊传》:“毋持布鼓过雷门。”注:“雷门,会稽城门也,有大鼓;越击此鼓,声闻洛阳。布鼓,以布为鼓,故无声。”李商隐《献韩郎中琮启》:“抱布鼓以诣雷门,忽然声寝。”宋·朱熹《朱文公文集·次张彦辅赏梅韵》:“酒酣耳热莫狂歌,~须缩手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没本事又卖弄而遭笑方面。


【典源】《汉书·王尊传》:“致诏后,谒见王,太傅在前说《相鼠》之诗。尊曰:‘毋持布鼓过雷门!’王怒,起入后宫。”

【今译】 汉代王尊被任为东平王相,致送诏书后,谒见东平王,当时太傅正在前为王讲《相鼠》一诗,王尊说:“不要持布鼓过雷门! ”雷门为会稽城门,上面有大鼓,据说击此鼓,洛阳都可以听到,布鼓指用布做的鼓,敲起来没有声音。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形容在高手面前显弄技能。

【典形】 布鼓、布鼓雷门、雷门、雷门震惊手。

【示例】

〔布鼓〕 唐·刘禹锡《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》:“词人羞布鼓,远客献貂襜 。”

〔布鼓雷门〕 宋·陈师道《敬酬智叔三赐之辱》之二:“险韵庾词费讨论,真持布鼓过雷门。”

〔雷门〕 唐·王勃《上武侍极启》:“涓波有托,望日谷以驰诚; 钟鼓无施,伏雷门而假息。”

〔雷门震惊手〕 宋·黄庭坚《次韵杨明叔》:“雷门震惊手,待汝一援桴。”


【词语布鼓雷门】  成语:布鼓雷门汉语词典:布鼓雷门

猜你喜欢

  • 青海骢

    《北史.吐谷浑传》:“青海周回千余里,海内有小山。每冬冰合后,以良牝马置此山,至来春收之,马皆有孕,所生得驹,号为龙种,必多骏异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,放入海,因生骢驹,能日行千里,世传青海骢者也。”后

  • 流杯

    同“浮杯”。宋楼钥《雪窦山》诗:“流杯水涨人何处,洗钵池清意已消。”【词语流杯】   汉语大词典:流杯

  • 祥缟

    《礼记.玉藻》:“缟冠素纰,既祥之冠也。”后因以“祥缟”指居丧。《南史.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》:“中军祥缟之日,闻喜致哀而已,不受吊慰。”【词语祥缟】   汉语大词典:祥缟

  • 三马食一槽

    《晋书.宣帝纪》:魏武帝曹操“尝梦三马同食一槽,甚恶焉,因谓太子丕曰:‘司马懿非人臣也,必预汝家事。’”三马食一槽,又称三马同槽,指三国魏时曹操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。这里的“三马”,影射司马懿和他的

  • 抢榆鸠

    源见“榆枋之见”。喻识浅志小之人。清黄遵宪《和周朗山见赠之作》之二:“谤伤争来撼树蜉,非笑亦有抢榆鸠。”

  • 石人

    指王太后怒说汉武帝刘彻是没有思想主见的石头人。后以此典比喻徒有人形,不知好坏。王太后(?——前125年),姓王名娡(Zhì至),右扶风槐里县(今陕西兴平县东南)人。汉景帝刘启皇后,即史称“孝景后”,她

  • 含鸡舌

    参见:含香

  • 倚门者

    源见“倚市门”。指***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滦阳续录三》:“有人于酒筵遇一妓,举止尚有士风。讶其不类倚门者,问之,即其小女也。”【词语倚门者】   汉语大词典:倚门者

  • 狐鸣鱼书

    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:“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,夜篝火,狐鸣呼曰:‘大楚兴,陈胜王。’”后以“狐鸣鱼书”指鼓动群众的计谋。宋罗

  • 虱处裈中

    《晋书.阮籍传》:“独不见群虱之处裈(裈,音kūn,裤子)中?逃乎深缝,匿乎坏絮,自以为吉宅也;行不敢离缝际,动不敢出裈裆,自以为得绳墨(指规矩法度)也。然炎丘火流,焦邑灭都,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