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四战之国

四战之国

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: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。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。乐闲,乐毅之子。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,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,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。乐毅害怕被杀害,就向西投降了赵国(都邯郸,今河北邯郸)。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(今河北武邑东南),封号叫望诸君。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,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,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,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,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,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。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,又换过了燕武成王、燕孝王两代燕王,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(Lì丽)腹的计策,想去攻打赵国,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。乐闲说:“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,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,不能去攻打它。”燕王喜不听,便进攻赵国。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,在鄗(Hào号,今河北柏乡县北)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,活捉栗腹、乐乘。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。于是乐闲投奔赵国,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(蓟,今北京城西南)。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,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。此典又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0《乐毅列传》2435页:“燕王喜(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)用其相栗腹之计,欲攻赵,而问昌国君乐闲。乐闲曰:‘赵,四战之国也,其民习兵,伐之不可。’燕王不听,遂伐赵。赵使廉颇(赵惠文王时任上卿〔高等爵位〕,屡次战胜齐、魏等国。长平〔今山西高平西北〕之战,廉颇坚守三年,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,赵军大败。赵孝成王十五年〔前251年〕,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,任赵相国,封信平君。赵悼襄王时不得志,奔魏居大梁〔今河南开封〕,后老死于楚国寿春〔今安徽寿县西南〕)击之,大破栗腹之军于鄗,禽(通“擒”,捉拿)栗腹、乐乘,乐乘者,乐闲之宗也。于是乐闲奔赵,赵遂围燕。燕重(zhòng众,多)割地以与赵和,赵乃解而去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或谓父老曰:‘颍川,四战之地也。天下有变,常为兵冲。’”


偏正 四战,四面应敌。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。语出《商君书·兵守》:“四战之国,贵守战;负海之国,贵攻战。”姚雪垠《李自成》卷2:“只要布德施仁,百姓拥戴,兵强粮足,处处制敌,便不怕河南是‘~’。”△用于描写场所。也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
【词语四战之国】  成语:四战之国汉语词典:四战之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

    言:句首助词。君子:指从军的丈夫。温:温和。玉:玉石。古人往往用玉来比喻美好纯洁的人。 想念出征的丈夫,他的人品温良如玉。语出《诗.,秦风.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在其板屋,乱我心曲。”明.张

  • 堕楼人

    源见“金谷堕楼人”。指殉情而死的晋富豪石崇爱妾绿珠。亦用以比喻落花。唐杜牧《金谷园》诗:“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堕楼人。”

  • 藕断丝联

    同“藕断丝连”。宋黄机《满庭芳.次仁和韵时欲之官永兴》词:“人道郴阳无雁,奈情钟藕断丝联。”见“藕断丝连”。宋·黄机《满庭芳》词:“人道郴阳无雁,奈情钟,~。”【词语藕断丝联】  成语:藕断丝联汉语大

  • 八恺

    《左传.文公十八年》:“昔高氏有才子八人,苍舒、隤敳、梼戭、大临、龙降、庭坚、仲容、叔达,齐圣广渊,明允笃诚,天下之民谓之八恺。”孔颖达疏:“恺,和也,言其和于物也。”古代传说高阳氏有八位有才德的人。

  • 祛衣请业

    汉.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三:“孟尝君请学于闵子,使车往迎闵子。闵子曰:‘礼有来学无往教。致师而学不能学,往教则不能化君也。君所谓不能学者也,臣所谓不能化者也。’于是孟尝君曰‘敬闻命矣。’明日祛(注:音q

  • 嗜芰

    源见“周菹楚芰”。谓爱好不值得的东西。《韩非子.难四》:“屈到嗜芰,文王嗜菖蒲葅,非正味也,而二贤尚之,所味不必美。”【词语嗜芰】   汉语大词典:嗜芰

  • 共被同寝

    源见“姜肱被”。谓亲如兄弟。《晋书.祖逖传》:“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,情好绸缪,共被同寝。”

  • 问津

    津,渡口。问津,原指询问渡口。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。孔子周游列国时,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,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。长沮问子路,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?子路说,是孔丘。长沮又

  • 女娲补天

    《列子.汤问》:“天地亦物也,物有不足,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,断鳌之足以立四极。”又《淮南子.览冥训》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载,火爁炎而不灭,水浩洋而不息。猛兽食颛民,

  • 喘牛

    源见“丙吉问牛”。借指民间疾苦或灾异。北周庾信《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》:“少阳用事,路不喘牛;仲秋以殷,民无惊水。”同“喘月吴牛”。宋王禹偁《寄献仆射相公》诗之二:“引马但传三刻漏,喘牛休问四时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