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出尔反尔

出尔反尔

原指你怎样对人,人也怎样对你。现指言行前后矛盾,反复无常。邹国跟鲁国打仗,邹穆公问孟子,在这次战争中,我的将官死了三十三人,老百姓谁也不去救援,真是可恶。杀了他们吧,杀不胜杀;不杀他们罢,他们瞪着眼睛坐视不管,着实可恨。您看怎么办?孟子说,在灾荒年月,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,只好把遗骸扔到山沟里。再加上壮年人四处逃亡,总数将近千人。而大王您却粮仓饱满,国库充实,主管官员也不把这种严重灾情向您报告。他们高高在上,不仅不关心人民疾苦,而且还残害人民。曾子说过,要警惕呀,要警惕呀!你怎样对待人家,人家便会怎样对待你。过去邹国官员是那样残酷无情地对待百姓,今后百姓只要一有机会,就会以同样手段回敬那些长官了。您别责怪他们。只要您实行仁政,那么,老百姓便会敬爱君主和长官,并乐意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了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梁惠王》下:“邹与鲁讧。穆公问曰:‘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诛之,则不可胜诛;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则可也?’孟子对曰:‘凶年饥岁,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,壮者散而之四方者,几千人矣;而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,有司莫以告,是上慢而残下也。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,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。君无尤焉。君行仁政,斯民亲其上,死其长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范仲淹《窦谏议录》:“阴阳之理,大抵不异,为善为恶,出尔反尔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 茅盾《霜月红于二月花》:“我们可要讲究亲疏,着重情谊,辨明恩仇,不能那么出尔反尔。”


其他 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也如何对待你。后指言行反复无常,语本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”梁晓声《民选》:“再巧舌如簧地张嘴,~,背信弃义,也无法将‘民选’在即节骨眼儿上的退出说成是种勇退而不是缩退啊!”△贬义。描写说话不讲信用。→出乎反乎 反复无常 ↔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 言之凿凿


解释你如何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。后常用来指前后言行自相矛盾,反复无常。

出处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!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”

战国时期,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。邹国国君邹穆公问孟子:“这次冲突,我的官吏牺牲了三十三个,老百姓却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效死的。杀了他们吧,杀不了那么多;不杀吧,他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却不去营救,实在可恨。您说,怎么办才好?”

孟子回答说:“灾荒之年,您的百姓,年老体弱者饿死沟壑,年轻力壮四处逃荒的有几千人,但您的谷仓中堆满了粮食,库房中装满了宝物。对这种情况,有关官吏谁也不来报告,这属于身居上位者骄横淡漠,残害百姓啊!曾子曾经说:‘警惕啊,警惕!你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就会怎样回报你。’现在,您的百姓得到了报复的机会,您不要责怪他们。您如果施行仁政,您的百姓自然会爱护他们的上级,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。”


【词语出尔反尔】  成语:出尔反尔汉语词典:出尔反尔

猜你喜欢

  • 异世风流

    《后汉书.郭太传》:“郭太字林宗,太原界休人也。……共刻石立碑,蔡邕为其文,既而谓涿郡卢植曰:‘吾为碑铭多矣,皆有慙德,唯郭有道无愧色耳。”郭太是东汉时的著名高士,初,见河南尹李膺,遂相友善,名震京师

  • 暗渡陈仓

    指刘邦表面上派人修理山崖上凿石架木之栈道,而暗地里却绕道抄小路袭击了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),打开了向东进击,争夺天下的大门。后以此典比喻从明面迷惑敌人,而暗地里以主力突然袭击的战略;亦比喻秘密

  • 歌吴市

    源见“吴市吹箫”。形容流浪飘泊,生活困窘。明陈子龙《杨伯祥太史奉使册封蜀藩予遇之吴中作诗赠行兼述旧怀也》:“我已歌吴市,君方备汉员。”

  • 满而不溢,高而不危

    见〔高而不危,满而不溢〕。

  • 风后

    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:黄帝轩辕氏“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。”南朝.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:“郑玄曰:‘风后,黄帝三公也。’”唐.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晋.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垢皆

  • 若臂之使指

    见〔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〕。

  • 错彩镂金

    亦作“镂金错彩”。南朝梁钟嵘《诗品》:“汤惠休曰:‘谢如芙蓉出水,颜如错彩镂金。’”谢:指谢灵运。颜:指颜延之。错:深饰。镂:刻镂。深绘五色,雕刻金银,本谓雕绘工丽。后用以形容诗文辞藻绚烂。并列 雕绘

  • 屠龙破千金

    源见“屠龙技”。喻指为了学习高超的技艺、学问而付出巨大的代价。唐韩愈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诗:“屠龙破千金,为艺亦云亢。”

  • 犯斋人

    源见“太常斋”。指妻妾。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六:“后吾乡杭堇浦太史掌教粤东,与何唱和。《嘲杭病起》云:‘门外久疏参学侣,帘下渐立犯斋人。’”【词语犯斋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犯斋人

  • 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

    易:交换。析:分解。骸:骨头。爨:烧火做饭。交换亲生的儿女吃,分解尸体的骸骨烧。形容大灾之年或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。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:“楚人围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犹无城下之盟。”也